生态文明理念下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有偿化开发——基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 西部地区 自然资源 有偿化开发 补偿机制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富饶的贫困"一直是困扰西部发展的难题,丰硕的自然资源并未给西部地区带来应有的富足。自然资源优势,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下,在适宜的机制作用下,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资源才能转化为财富。在过去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是在工业文明理念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开发方式是掠夺式的、粗放式的,其结果导致资源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求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转变自然资源开发方式,确保资源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源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资源地居民从中受益。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实现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化开发。
[Abstract]:"rich poverty"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have not brought due abundance to the western region. The superior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only under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ode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appropriate mechanism. In the past, in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natural resources were exploited under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way of development was predatory and extensive. As a result, the quality of resources has declin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residents of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damaged. The new round of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calls for a change in the way of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ens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 economy,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ource land, the benefit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resource l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to the economic advantage, The key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pensate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研究——基于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视角”(09XJY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林;;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2期
2 柳正,曹清华;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西部论丛;2004年09期
3 施祖麟,王亚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发展;2002年04期
4 王彬彬;蔡军;;论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方式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中华;彭涌;;降低黑龙江民营科技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制度成本[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2 王崇举;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6期
3 罗霞;;基于BOT投资变异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0期
4 李晖;;欧盟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5 梁波;张凯;沈汝浪;曾永平;;珠江三角洲外围水体中正构烷烃的来源分析和通量估算:加强珠江上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J];地球化学;2012年01期
6 晨耕;研究中亚问题,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读《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2期
7 刘龙春;刘肇军;熊康宁;李晨;;基于SWOT分析的红枫湖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生态恢复[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杨忠武;;西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资源开发[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春艳;白永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10 刘亮;;甘肃省矿产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发展措施[J];甘肃科技;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崇举;;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燕;;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桑杰;;西部地区解决用地瓶颈的出路及政策保障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楠;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甘时勤;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D];四川大学;2004年
5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袁文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D];西北大学;2006年
7 赵京;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D];西北大学;2006年
8 闫玮;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调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杨体军;中国财政监督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福醒;广西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明明;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地区间税收负担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陈金炜;制种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4 辛勤;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传统畜牧经济的现代转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5 罗夏兵;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娟;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毕彦珍;我国横向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何庆龙;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亚峰;西部农民参与生态修复法律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诗斌;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金碚;;中国工业化的资源路线与资源供求[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2期
2 财政部科研所、中华财务会计咨询公司联合专家组;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刻不容缓——四川省长江上游水资源涵养区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32期
3 刘明远;西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57期
4 张雪绸;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3期
5 李永增;沙尘暴再度拉响西部生态警报[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526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2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