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研究: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歧与交融
本文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区位论 空间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出处:《经济地理》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Abstract]:Neo-Economic Geography (NEG) has had many differenc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birth with the orthodox Economic Geography (PEG), which gradually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location theory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classical location theory. Both of them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space, but both of them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scale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and attention. After Krugma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were valu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mainstream economic circles, the subject status of economic geography rose sharply, for the spatial turn of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policy turn of regional spatial research, The convergence of spatial scale and the blending of specific research object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050)
【分类号】:F11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2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Josef Nipper;;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3 朱华友,丁四保,高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4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2002年02期
5 谢燮,杨开忠,刘安国;新经济地理学与复杂科学的区位选择模型[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6 李福柱;;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地理;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虎;陆林;朱冬芳;;近10年中国汽车工业空间分布格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3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曹原;;空间与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4 汤茂林;;中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价与建设献议[J];地理科学;2007年06期
5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6 马润潮;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7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8 周应恒;吕超;周德;;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山东寿光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4期
9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10 王晓乐;蒋晓兵;;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J];地下水;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海燕;;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姜宏;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7 吕超;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毕忠德;长春市城市基准地价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浩然;宜居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构建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丁志伟;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汪荔;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制造业分布[D];南京大学;2011年
6 朱春华;长三角木材加工业空间集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宁尧;基于新经济地理论的中部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宝森;佳木斯市两区两带一城发展战略的思考[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10年
9 王婧;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10 余永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苏南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2 刘志高;尹贻梅;孙静;;产业集群形成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3 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4 顾朝林,石爱华,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5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6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Josef Nipper;;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7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8 宋德勇,胡宝珠;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9 王建安;论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模式[J];科研管理;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新视角 新解读——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专栏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2 吴军;;空间经济学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7期
3 刘激光;陶红军;;空间经济、区域经济和新经济地理学科体系梳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柏银玲;;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概念、流派及其理论演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6 陈雯;吕卫国;孙伟;;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7 殷广卫;李佶;;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8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9 郑长德;唐锐;;克鲁格曼与空间经济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期
10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Josef Nipper;;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广文;;“生态区位论”的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侯华丽;孟旭光;安翠娟;周璞;;充分认识并发挥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新时期国土规划编制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千庆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位选择初步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姜晔;吴殿廷;宋涛;杜亚敏;;经济地理学的前景与方向——从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樊杰;相伟;;区位论、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规划[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赵作权;;空间分布经济学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春洋;;基于地理空间的经济学新学科研究与应用[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郑长德;;集聚与增长: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的证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f
本文编号:1526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2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