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0 08:09

  本文选题:生态足迹 切入点:生态承载力 出处:《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社会进步明显,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以环境持续恶化、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如不加以控制,生态系统有濒临崩溃的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进步。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中部地区来说是大势所趋。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很多,其中生态足迹方法由于操作简便、适用性强而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本文将修正的均衡因子加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部地区六省(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了中部地区近11年来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定量研究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协调度和生态经济弹性系数等评价指标进一步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中部地区整体上呈现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平稳下降的变化趋势。生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导致了中部地区生态赤字不断增长,其中山西省最大,接下来依次是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和江西。从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来看,万元GDP生态足迹与生态经济弹性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由于经济的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考虑其他生态因素,无论是生态压力指数还是生态足迹协调度,中部地区的计算结果均不容乐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这说明中部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依靠“环境透支”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如不能切实加以控制,中部地区生态贫困将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会失去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 最后,本文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配套建议,并讨论了文章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对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划。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entral region has witness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remarkable social progress, but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if not controlled. There is a threat of ecosystem collapse. In response to this problem, we must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seek coordinated progres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There are many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ccepted by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simple operation and strong applic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ix provinces (Anhui, Jiangxi, Hunan, Hubei, Shanxi,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Anhui, Jiangxi, Hunan, Hubei, Shanxi, Henan) from 2001 to 2011 are calculated by adding the modified equilibrium factor to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entral China in the past 11 years, and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next five years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is selected. Ten thousand yuan GDP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eco-economic elasticity coefficient were further analyz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2001 to 2011.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supply and demand has led to a growing ecological deficit in the central region, with Shanxi Province being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Hubei, Henan, and Anhui. Hunan and Jiangxi.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economic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ten thousand yuan GDP show that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are du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has been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but considering other ecological factors, whether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or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central region are not optimistic.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under great pressure. This shows that the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overdraft" in exchange for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lready overwhelmed. If it cannot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ecological poverty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ay be lost in the end. Finally, based on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pport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reduc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increasing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makes a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5;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2 熊鹰,王克林,郭娴,谢春花;生态足迹在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湖南省2000年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3 倪柏锋;陆国林;戴文广;;浙江省肉猪生态足迹及饲养阈值分析[J];浙江畜牧兽医;2010年05期

4 刘力,郑京淑;东北地区生态消费水平的区域可持续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5 徐长春,熊黑钢,秦珊,李新萍;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任茜,樊宏;初探生态足迹方法在县级城市的运用——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7 舒肖明,杨达源,董杰;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8 陈惠雄;鲍海君;;基础研究成果介绍之一 浙江省生态足迹与万元GDP能耗演化分析[J];今日科技;2008年02期

9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10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6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叶元蕾;;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5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6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人均生态足迹50年内增长两倍[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7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胡世辉;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10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肖秋平;耕地生态足迹分异与安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7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颖;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2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92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