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轨迹分析
本文选题:沈阳经济区 切入点:区域差异 出处:《人文地理》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其区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区域自1992年以来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该地区经济发展县际差异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且就其演化的机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沈阳经济区经济重心主要介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和辽阳市灯塔县之间,基本接近几何中心,并与几何中心的距离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减弱。19年来,经济重心总的移动趋势为先由东北向西南移动,再由西南向东北推进,但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其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及政策等显现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区域不同时期发展战略政策的变化。
[Abstract]:As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national new industrializ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By study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since 1992, The dynamic change law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y difference is obtained, and the mechanism factors of its evolu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center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lies mainly between Sujiatun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 and Dengta county of Liaoyang city. The distance between geometric center and geometric center is close to geometric cent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weakening. In the last 19 years, the total moving trend of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is first mov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Then it moves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but the trajectory shows some twists and turns, and its annual movement distance and direc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speed and polic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olicy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H31B06)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3lslktzijjx-45)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2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3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4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5 陈修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6 鲁奇,吴佩林,鲁礼新,王国霞;北京流动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7 武巍;刘卫东;刘毅;;中国地区银行业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8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9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10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华玲;;宁波地区经济差异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2期
2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3 王荣科;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王荣科,段华洽,吴元其;安徽人才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唐璐璐;张鑫;;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6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7 郑纯辉;;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8 蒋国富;;基于GIS的河南省农民收入空间分异特征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9 乔卫芳;郜智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10 潘华玲;;宁波地区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华;曹磊;俞文兰;王建新;许迎春;宋文质;王生;;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3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5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6 徐群;;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广东为例[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纪玉山;代栓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结构主义视角[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8 吴彤;;关于我国民族聚集区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再思考[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9 史修松;;中国工业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化——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筠婷;兰波;;重心视角的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时空关联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振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估算与时空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健;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宁;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证考察[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裴玮;;区域空间开发理论与四川区域空间开发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铭;专题地图统计数据分级的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5 方一平;成渝产业带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及其结构转换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1期
6 刘伟;;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7 吴彤,罗浩;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4年04期
8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9 彭建,林家元,王晓东,张文江;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4期
10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菁;;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2 张妍;;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关键[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3 孔凡文;王英华;才旭;;沈阳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邵桂花;东北振兴与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J];沈阳干部学刊;2005年04期
5 程尔宁;赵磊;;沈阳经济区法制一体化问题探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0年01期
6 赵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个案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经济纵横;2010年07期
7 孔凡文;才旭;常春光;;沈阳经济区7城市与沈阳市经济联系强度与相关性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颖辉;可娜;;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关欣;韩增林;;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测度[J];决策咨询通讯;2010年06期
10 李靖宇;吴超;;沈阳经济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定位论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宝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1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0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