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
本文选题:增长阶段转换 切入点:新常态 出处:《管理世界》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当前潜在增速回落属于后发国家追赶进程中的阶段转换而不是追赶周期的结束。我国的后发优势并未终结,只是内容和结构发生变化,压缩式增长的条件和潜力依然存在。当前的阶段转换是从数量扩张型高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型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正在发生两个关键性变化,一是经济增长从同时依靠要素投入和TFP增长转向更多依靠TFP增长;二是TFP增长的主导形式发生变化,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从闲置状态或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的转移,逐步转变为更多依靠行业内部企业之间或不同技术产能之间优胜劣汰。面对增长阶段转换期的挑战和风险,需要在保持经济形势基本稳定、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尽快构筑起有利于增长阶段转换和新增长模式形成的体制基础。
[Abstract]:The current decline in China's potential growth rate is due to the phase shift in the catch-up process of the latecomer countries rather than the end of the catch-up cycle. China's 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 has not ended, but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have changed. The conditions and potential of compressed growth remain. The current phase shift is from quantitative expansion to high quality growth. Two key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dynamics of growth. First, economic growth has shifted from relying on factor inputs and TFP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o relying more on TFP growth; second, the dominant form of TFP growth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nsfer of resource elements from idle or inefficient sectors to efficient sectors. Gradually changing to rely more on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mong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or betwee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capacity.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and risk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growth stage, we need to maintain the basic stability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overall control of the risks. W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ush forward the various reforms and build an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rowth st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new growth model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F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楚晖;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法——兼论两种基本分析模型的局限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3 杜毅翔;姚佐文;;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夏岩磊;;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农业产出的贡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5 宋连久;孙自保;李萍;;环境约束下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李洪亚;;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78—2005[J];北方经济;2008年12期
7 尚静,赵禹骅;可持续发展:一个产业应用的注解[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陈丹宇;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1年08期
9 王忠锐,刘德弟;农业科研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理论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4年01期
10 徐耀群,张磊,郝瑛;管理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与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沈悦;张学峰;;欠发达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研究——以陕西利用股票市场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2 钟卫国;;促进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分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陈银娥;魏君英;;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中国服务业增长[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4 沈悦;张学峰;申建文;;欠发达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研究——以陕西利用股票市场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5 沈悦;张学峰;;利用资本市场促使陕西企业做优做强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尹优平;;金融危机对支柱产业的传导及实证研究:山西样本[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刘芳;汪国银;;安徽省属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姜国君;朱平芳;王贻志;;2010年“上海世博会”经济波及效应的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9 李骏阳;谢继勇;;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环境分析[A];第七届珠三角流通业学术峰会暨“珠三角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梁隆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扩展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郭姝宇;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晓绵;教育、健康与我国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卫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要素[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赵立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洪春;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萃擘;青岛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卫梦星;中国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栾娜;甘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唐蓉;傅家边农村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舒朗山;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模式选择行为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家龙;中部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傅培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路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世锦;;我国增长阶段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吕政;张克俊;;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3 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实质、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4 陈道富;;阶段转换是当前经济重要特征[J];中国金融;2014年14期
5 余斌;;增长阶段转换中寻求新平衡[J];中国投资;2013年01期
6 赵幼力;;新一轮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换挡升级——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走势、政策分析及2014年展望[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7 王学鹏;;小岗村城镇化升级的界面阻滞及化解思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张军扩;中国追赶型增长的阶段转换[N];光明日报;2014年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实质、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徐蔚冰;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如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吕政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5 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追赶型增长的阶段转换与增长前景[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吕红星;我国经济已步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7 宋宏;“十一五”:发展新阶段特征透视[N];安徽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1611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1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