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利用经济:区际视角下的解析
本文选题:再利用 切入点:负外部性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再利用经济负的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基于区际视角下的再利用经济理论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即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的适当组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再利用经济负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Abstract]:The problem of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reusing economy is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market failure. Based on the model analysis of reuse economic theory from the interregional perspectiv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adopt reasonable policy design. That is, the proper combination of tax policy and subsidy polic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economic reuti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 as to realiz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220)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ZZ13-0076)
【分类号】:F1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国兴;王金莲;洪海平;胡善风;钱进;翟金芝;;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2 刘金平;江成山;黄波;;不完全环境规制、排放漏出及规制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4期
3 王强,王浣尘,申金升,张香平;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消费污染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7年01期
4 张兵兵;徐康宁;;影响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因素研究——来自美国家庭汽车消费市场的经验分析[J];软科学;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高旺;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金平;中小企业排污监管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苏昊;耐用品生产厂商定价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飞;工业污染税率定价模型及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杨歆;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回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枚;;社会公平是有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 黄德林;王国飞;;武汉市水资源开发的环境负外部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李睿;雨辰;;锤炼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多元共识——中欧社会论坛第三届双年聚会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5期
4 李亚云;;资源价格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6 马小平;;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7 叶艳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J];北方经贸;2006年12期
8 刘勤;;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生态效率流失分析——负外部性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02期
9 Afroz Ahmad;郑亚新;;印度讷尔默达水资源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9年05期
10 吕伟;云南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斌;;科学发展观与浦东的可持续发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国勤;黄依南;;论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建设[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孙新章;;从原生态中把握黔东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8 段锦;钱国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谈甘肃的可持续发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吴晓松;;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探讨[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严力蛟;;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措施[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凡君;自强才能应对[N];中国矿业报;2009年
2 张汉青 庹泓;调整不平衡要靠政策组合[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记者 贾辉;省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保增长促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田帆邋陈贽 米立功;“亚太”号船队,鼓起可持续发展风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陈晓航;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杨威;2006中国海洋论坛在象山举行[N];中国海洋报;2006年
7 黄鹏翔;大庆:呈现可持续发展勃勃生机[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8 朱贻军;江阴板块扩容瞄准可持续发展[N];江阴日报;2009年
9 蒋红梅;宁波再出“组合拳”[N];国际商报;2009年
10 记者王新红;加快优势资源转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新疆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旭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严江;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彭贤则;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9 徐炳云;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唐伟群;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修岩;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2 刘玉为;宜宾市大气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浅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艳;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闯;循环经济与我国西部可持续开发的路径选择[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胡毅;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上海世博会项目群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赵敏刚;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侯云;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潘朝辉;清洁发展机制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白亚锋;中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07年
10 陈益彬;福建省安溪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1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