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之间关系的研究
本文选题:数字鸿沟 切入点:经济鸿沟 出处:《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信技术(ICT)快速的发展,全球出现了一种新的贫富差距,即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信息的贫困,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差距,将赢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因此“数字鸿沟”已不能简单地看作一个数量上的“数字差异”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是否能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和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且有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 数字鸿沟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数字鸿沟,反过来数字鸿沟很可能又将进一步加深这个地区的经济落后。因此要更加深入的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设法从源头上消灭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找到数字鸿沟背景下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思路、途径和解决方法。这对于真正构建信息时代的“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 分析我国数字鸿沟、经济鸿沟的影响因素,给出它们的定义。建立我国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测度模型,并对我国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近几年的数据分析证实我国不同地区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的存在。通过我国各个省市的经济数据,利用回归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构方程等方法分析我国经济鸿沟与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为了找出弥合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的方法,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使用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了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证明信息化建设的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在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长期效果大于短期效果。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九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绪论。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列出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对文章中用到的关于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影响因素理论、测度模型、测度方法、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比较已有的这些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第三章:对数字鸿沟已有的概念、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构建一个我国数字鸿沟的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现状进行研究。 第四章:给出了我国经济鸿沟的概念,总结了影响我国经济鸿沟的主要因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适合本文的经济鸿沟的测度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经济发展动力指数、经济发展潜力指数、经济发展效率指数。 第五章:根据上一章的评价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我国的经济鸿沟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经济发展动力指数、经济发展潜力指数、经济发展效率指数的值,并利用改进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这四个指数进行了预测。 第六章: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之间关系。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经济鸿沟是引起数字鸿沟变化的格兰杰原因,采用结构方程定性的分析了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之间关系,发现数字鸿沟的各个影响因素与经济鸿沟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第七章:为了找出弥合经济鸿沟的措施,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使用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了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效果,证明了信息化建设的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在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长期效果大于短期效果。 第八章: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策略建议。 第九章:总结本文所得出的主要结论,说明论文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和将来的研究情况。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出了经济鸿沟的概念并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鸿沟的因素。 2.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鸿沟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经济发展动力指数、经济发展潜力指数、经济发展效率指数。利用数据实际测算了这四个指数,并应用改进的GM(1,1)预测模型对这四个指数将来的增长趋势进行了预测。 3.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之间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经济鸿沟是引起数字鸿沟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得出了数字鸿沟归根结底是综合经济实力映射的结论。采用结构方程定性的分析了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之间关系,证实了数字鸿沟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4.通过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证明了信息化建设的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在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长期效果大于短期效果。 5.采用相关方法提高了灰色GM(1,1)预测模型精度,并将灰色GM(1,1)预测模型引入到了对经济鸿沟的分析当中,创新了评价模型和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爱林;论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年04期
2 茶洪旺;胡江华;;中国数字鸿沟与贫困问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张红胜;;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信息鸿沟[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4 黄曼慧,黄小彪;中国国内“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汤正刚;;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的发展评价指标[J];长江论坛;2006年01期
6 张锦高,李忠武;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汪克夷,刘玉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李新运,张海峰,,余锦;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分析及战略构想[J];地理研究;1995年01期
9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10 张新红;;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J];电子政务;200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俞立平;地区信息资源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谢玉先;中国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潇;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7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2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