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本文选题:土地资源承载力 切入点:人粮关系 出处:《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以湖南省各县域为例,分析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特点,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全省粮食总产量呈总体增长趋势,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基本持平;全省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平稳期、减产期和波动增长期,各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可分为人口超载区、粮食盈余区和动态平衡区;可以预期,粮食生产总量的发展趋势为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不变,处于粮食临界盈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从时间上看,2000-2004年处于缓慢变化阶段,2004-2008年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2008-2012年处于集约式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全省可分为高水平协调型(H-H型)、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土地集约利用型(L-H型)和低水平协调型(L-L型)等4种区域类型,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均不同。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grain 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counties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Province, the total grain yield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vince's total grain output a trend of overall growth,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was essentially flat; change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period of growth, and reducing perinatal period fluctu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verloading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area in the counties of the land resources, the surplus area and dynamic balance; ca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is expected to steadily, basically the sam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critical food surplus.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ce and regional land resource carrying the basic Features: from the time, 2000-2004 years in a slow change stage, 2004-2008 years in the stage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 2008-2012 years in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stage; from space, the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 level coordination type (H-H type), extensive land use type (H-L type), intensive land use type (type L-H) and low level coordination type (type L-L) and other 4 kinds of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different types ar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08B18)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ZK3165)
【分类号】:F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传江;朱劲松;;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2 谢强莲;蒋俊毅;;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系统工程;2009年04期
3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游珍;;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4 孙永爱;刁承泰;施开放;;基于人粮关系的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8期
5 施开放;刁承泰;;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4期
6 傅世锋;张平;蒋金龙;;基于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7 高志强,孙希华;基于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臣辉;崔小丽;吴瑾;吕信红;;扬州市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2 郭欢欢;李波;侯鹰;;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黎明;张少辉;张大泉;;基于公里格网的中国人地关系紧张度定量模拟[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4 侯西勇,孙希华;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以长清县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4期
5 姚小薇;王占岐;;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2期
6 张志辽;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7 黄志基;马妍;贺灿飞;;中国城市群承载力研究[J];城市问题;2012年09期
8 张松婷;曾承;计康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以阜阳市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李强;;基于能值分析与模糊评价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健康评价——以石家庄市栾城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6期
10 倪瑛;王伟;;贵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红;宋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4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王霞;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7 王文斌;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吴静;人地关系分析的自主体模拟理论框架及其平台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丛林;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芗;南京市土地开发阈值测算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晶涛;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珠;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南彩艳;西北旱作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伍涛;遥感影像支持下的土地开发承载力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马杰;三峡库区柑橘园规划与工程设计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7 侯西勇;长清县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增产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杨君;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人口因素的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9 马超群;环境容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杨勋林;基于GIS和SD模型的桂西北石山区生态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翔;丁桑岚;陈青玉;;眉山市生态市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叶伟;赵善伦;孙静;;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3期
3 谢怀建,雷亨顺;景观绿化与生态绿化的有机结合——长江三峡植被恢复与三峡工程移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贾宏俊,顾也萍;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6期
5 朱查松;罗震东;胡继元;;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6 孟旭光;关于国土资源经济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2期
7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8 宗跃光;王蓉;汪成刚;王红扬;张雷;;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潜力—限制性分析——以大连城市化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9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10 韩增林;狄乾斌;刘锴;;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晓燕;宋伶英;;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1期
2 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5期
3 尹杰;李京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4 赵雪雁;刘霜;李巍;;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申更强;查轩;;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年04期
6 郭艳红;;基于均方差分析法的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1年06期
7 李强;;延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测评[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9 朱小娟;刘普幸;赵敏丽;卓玛兰草;;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J];土壤;2013年02期
10 查振祥;;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式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4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忠发;闫利会;邹长慧;;喀斯特地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望谟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吴一平;张继红;梅付春;;黄淮经济区资源承载力与现代农业建设研究[A];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宋先坤;康保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冲;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朱颖;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必慧;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罗虹;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郴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苏秀琴;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3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