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介入能否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基于两个案例的分析
本文选题:发展型国家 切入点:政府介入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成功与否攸关中国经济的未来。因此,约从2000年中期开始,国家便启动鼓励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方针政策。然而,作者的田野调查发现,这类产业政策往往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作者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条理出政府介入创新失效的两种机制:"风险积聚"与"监督失灵"。前者是指国家介入促使企业不顾风险,从而提高了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后者是指创新活动无法衡量,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无法监督企业。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反思了政府介入在早期"追赶模仿"与如今"超前创新"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效果,认为中国若想成功鼓励技术创新,必须转变既有的发展模式。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re the core driving forces of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ir success is crucial to the future of China's economy. Therefore, from about the middle of 2000, the state has initiated the policy of encour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uthor's fieldwork found that such industrial policies often failed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re are two mechanisms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innovation failure: "risk accumulation" and "supervision failure". The former means that the state intervention causes enterprises to ignore risks and thus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enterprise failure; the latter refers to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at cannot be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findings, the author further reflects on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catching up and imitating" in the early stage and "ahead of innovation" in the present. It is believed that if China wants to encour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cessfully, it must change its existing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韦森;;探寻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未来道路——评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2 张军;;“比较优势说”的拓展与局限——读林毅夫新著《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3 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4 黄少安;;《新结构经济学》侧评[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5 顾昕;张建君;;挑选赢家还是提供服务?——产业政策的制度基础与施政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1期
6 蔡f ;;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育红;梁文艳;;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易培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两个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蔡f ;;Small Enterprises Vital for Growth and Employment[J];China Economist;2008年05期
4 张仁枫;;高房价背景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新挑战[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3期
5 赵培红;;国内“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进展及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6期
6 何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转型社会学视角[J];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01期
7 张光;庄玉乙;;公民期望与政府职能的改进——基于一项对大学生财政支出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3期
8 徐礼红;刘焕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利益新格局[J];改革与战略;2011年10期
9 徐翠梅;;中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J];经营管理者;2011年24期
10 夏华;;“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失衡[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文;孙懿;;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解构:本质、挑战与对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2 段学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警惕“新自由主义”[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郭广迪;;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的唯物史观[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浩进;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2 孙妍;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D];西北大学;2010年
3 周靖祥;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陈娟;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关丽洁;“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D];吉林大学;2013年
6 赵亮亮;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挑战和国外经验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3年
7 杨丽;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文雁兵;包容型政府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卢泽回;印度尼西亚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付才辉;第三波发展思潮的理论探索与中国经验[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柯;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必要性分析及立法构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雷振;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茶世凯;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李玮;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张菁;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卢曾;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校荟萃;云南省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许岩;“中等收入陷阱”挑战下的政府转型与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杨志;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10 沈亦君;“发展陷阱”形成机理探讨[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森;;从哈耶克“自发—扩展秩序”理论看经济增长的“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2 金戈;;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政策选择——以东亚经济体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3 姜达洋;张宏武;;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的讨论[J];经济经纬;2009年01期
4 朱天飚;发展型国家的衰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5期
5 张鹏飞;徐朝阳;;干预抑或不干预?——围绕政府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争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4期
6 蔡f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7 韦森;;探寻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未来道路——评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8 张军;;“比较优势说”的拓展与局限——读林毅夫新著《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9 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10 余永定;;发展经济学的重构——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懿奇;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有效结合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全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J];现代管理科学;2000年03期
2 赵喜,周新颖;浅谈实施技术创新[J];内蒙古宣传;2001年Z1期
3 姜波;芬兰纪行之三 地下音乐会与技术创新[J];经济月刊;2002年12期
4 肖峰;以消费创新促进中国的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2期
5 杨光华,彭福扬;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趋势[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严红;;论政府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J];科技广场;2007年08期
7 谢燮正,赵淑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J];中国工程师;1997年03期
8 ;青岛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J];广西经贸;1999年03期
9 尹国英;美国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的做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2期
10 丁福虎,孔繁士;技术创新与连续性[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综合版);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文冰;;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2 谈新敏;宋保林;;论技术创新人文化的价值[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马常娥;;技术创新:韩国的经验及其启迪[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雯雯;;新形势下的技术创新与国际化[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5 王宏伟;王红梅;;浅议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6 曲永义;;论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施宏伟;郭君;;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陕西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研究[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年
8 徐继开;徐力;;加强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毛洪建;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人类文明转型之路[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崔太康;;美日德三国技术创新制度比较和启示[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润生;政府要扶持产业技术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李昌华 杨素敏 王德立;重视科技创新[N];广西日报;2007年
3 黄凯旋;促进技术创新的和谐发展[N];广州日报;2007年
4 郭新民;强化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N];联合日报;2006年
5 杨启先;以技术创新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N];学习时报;2007年
6 郭秀玉;重点扶持技术创新[N];珠海特区报;2007年
7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戚文海;如何客观评价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技术创新[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8 记者 高家宽 通讯员 沈瑞雄 陈杰;把技术创新作为转型升级“加速器”[N];嘉兴日报;2009年
9 王素莲 靳共元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民企亟待技术创新[N];发展导报;2000年
10 邢文增;国外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宝旭;中国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何骏;技术创新的国际互动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薛春志;日本技术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爱芹;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张利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娜;技术创新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2 刘佳;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许皓;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4 王为东;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的误区及其根源和对策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5 欧阳建平;论技术创新的概念与本质[D];中南大学;2002年
6 王华;技术创新的社会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7 宿沛然;美日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沛;科学发展观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郭丽瑾;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及其创新激励功能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樊娇;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49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4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