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消费碳排放与碳溢出效应:G7、BRIC和其他国家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27 07:22

  本文选题:消费碳排放 切入点:碳溢出效应 出处:《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1期


【摘要】:随着全球消费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排放也在显著增加,全面了解全球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全球气候政策的设计,而且有助于从消费角度减少排放。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数据,将全球分为G7、BRIC和其他国家三个区域,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各区域的消费碳排放及碳溢出效应。结果表明:G7每年的生产碳排放都小于消费碳排放,BRIC每年的生产碳排放都大于消费碳排放。从增长趋势来看,近几年BRIC的生产和消费碳排放增长率都高于G7。1995年国际贸易隐含碳占全球碳排放的16%,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0%。其中中国一直是最大的隐含碳出口地区,美国是最大的隐含碳进口地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将有助于减排。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in global consumption level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also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an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owth trends in global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design of global climate policies, In this paper, the data of WIOD database are used to divide the world into three regions of G7 / BRIC and other countries to establish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RIOO) model and to construct a directory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for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production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10% G7 are smaller than the annual production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BRIC) are larger than the annual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 recent year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of BRIC have both increased faster than those of G7.1995, when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ed carbon accounted for 16 percent of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By 2009, this proportion had risen to 20 percent. Of these,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largest implied carbon export regio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argest potential carbon impor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ccounting system for consumer carbon emission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a shift in global consumption patterns will help to reduce emissions by allocating 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103066) 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2012BGL00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YJC790226)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3YS05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2T50073) 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220120114)
【分类号】:F113;F205;F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茂荣;谭秀杰;;国外关于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问题的研究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6期

2 丛晓男;王铮;郭晓飞;;全球贸易隐含碳的核算及其地缘结构分析[J];财经研究;2013年01期

3 刘庆林;高越;韩军伟;;国际生产分割的生产率效应[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4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5 周新;;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贸易调整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J];管理评论;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魁早;;产业垂直专业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2 许广月;;气候变化视阈下中国贸易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J];西部论坛;2012年01期

3 陈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演进视角的比较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4 赵君丽;LI Laubie;;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on Local Industry Upgrading: a Case of China from a Global Value Chai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3期

5 李国璋;戚磊;;离岸和本土中间投入对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6 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7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8 朱敏;高越;;归国人才与中国企业国际化[J];管理现代化;2012年04期

9 王文治;陆建明;;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与价格贸易条件——基于微观贸易数据的测算[J];当代财经;2012年09期

10 马晓微;崔晓凌;;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健;岳书敬;;产品内国际分工、地区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汪浩;陈操操;刘春兰;;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戚磊;产业关联、资本产出率与软投入贡献[D];兰州大学;2012年

5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蒋冰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庆江;国际服务外包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司传宁;本地市场效应与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赵明亮;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产业链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明;碳关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甲庆;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细珍;产品内分工、中美贸易失衡与双边贸易利益[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薛雪;基于气候变化的南京城市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朱蕾;要素禀赋、国际生产分割与贸易结构升级[D];南京大学;2012年

6 梅煌伟;福建省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特征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任燕;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魏思超;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陆遥;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朱聆;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中欧贸易隐含碳及政策启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2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4 闫云凤;赵忠秀;;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研究——基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1期

5 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6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7 徐毅;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8 刘绍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9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10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1670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70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