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贫困研究的多种测度与多层模型分析
本文选题:贫困测度 切入点:贫困影响因素 出处:《人文地理》2014年06期
【摘要】:基于六大城市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贫困测度和多层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大城市居民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城市低收入邻里的贫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广州、西安的相对丢失(relative deprivation)严重且低收入群体层级结构复杂,昆明的贫困深度大,而武汉财富集聚相对明显。贫困多层模型表明低收入邻里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仍存在于个体层面,个体在家庭制度、市场制度、国家福利供应中所表现的特征影响了贫困发生率;城市贫困同时存在邻里效应,主要体现在邻里经济状况和贫困文化的影响作用;而城市间的贫困差异亦不可忽视。
[Abstract]:Based on the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six major c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verty status of residents in large cities of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using a variety of poverty measures and multi-level model analysi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poverty status among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in large cities. Among them, the relative relative privations of Guangzhou and Xi'an are serious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w-income groups is complex, and the poverty in Kunming is deep. But the wealth agglomeration in Wuhan is relatively obvious. The poverty multilayer model shows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verty in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still exist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individual in the family system, the market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welfare supply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the neighborhood effect exists in the urban poverty,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neighbourhoo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overty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 of poverty among cities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综合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国土城建与水务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Yq2013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22003;41271183)
【分类号】:F12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亭,何深静,顾朝林;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2 袁媛;许学强;;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演变和规划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4期
3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年04期
4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5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Chris Webster;;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的贫困集聚度和贫困决定因素[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6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5期
7 马清裕,陈田,牛亚菲,钱志鸿;北京城市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解困对策[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8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李志刚;;转型期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9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10 皮埃尔·斯特罗贝尔;从贫困到社会排斥:工资社会抑人权社会?[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李晓亮;赵智杰;黄钱;;塔里木河下游垦区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的多层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3 单楠;吴婧;况明生;齐凤军;;基于GIS的洛阳市居住空间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4 陈光金;;中国城镇贫困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叶泽田;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及其特点[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6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周湘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群体的社会权利与政策性排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蒋平;;空间重构与社会再造——老工业基地社会建设的现实与指向[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10 吴炜;朱力;;农民工住房福利现状与政策走向——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J];长白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钦;刘宇;马维军;;贫困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吴健;胡冬雯;王敏;黄宇驰;邵一平;;上海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效应回顾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宋宇;马强文;史耀疆;;多层线性模型与学生成绩决定中教师影响途径的统计考察[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夏雪;;家庭及教师特征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经验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叶晓阳;;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充足性与地方政府激励的问题——一个分权均衡模型的激励相容改进[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杜文星;翟文侠;黄贤金;;土地流转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泰州、南京、上海的农户实地调查[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8 王永杰;;福利三角结构视野下的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9 黄鸣鹏;尹俊;;员工情感状态和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文勤;石金涛;;领导者目标取向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创新气氛为中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易爱军;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吴娅丹;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蓉;贫困边缘家庭的社会排斥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温富荣;昆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杨曦;饭店培训迁移气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晨光;基于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空间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勇;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度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6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7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田娇妮;多水平计数模型在复杂抽样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谢敬宇;“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徐斌秀;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中国老年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走向阶层化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两典型住宅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4期
2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3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4 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J];城市规划;2001年09期
5 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6 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7 陈涌;城市贫困区位化趋势及其影响[J];城市问题;2000年06期
8 袁媛;许学强;;国外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研究述评及借鉴[J];城市问题;2007年02期
9 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3期
10 修春亮,夏长君;中国城市社会区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溯波,山国艳;我国城市贫困的原因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2期
2 高尚全;;高度关注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2期
3 张隆;;关于城镇贫困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6年15期
4 李博;;中国城市贫困类型的划分与识别——兼评《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J];当代经济;2008年01期
5 罗潇;;浅谈城市贫困的几个问题[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7期
6 余成跃;;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年14期
7 彭人哲;;试论转型期的城市贫困[J];前沿;2010年03期
8 鲁文斌;;关注城市贫困 促进社会和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9 皮莉莉;浅析我国城市贫困[J];兰州学刊;2000年04期
10 张焕明;我国城市贫困的统计分析[J];财贸研究;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叶海云;;迁徙政策、城市贫困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龚立新;解栋栋;;我国全面小康背景下城市贫困标准问题探讨[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茵;万广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贫困吗?[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4 罗竞哲;沈建桑;;解决小城镇贫困问题应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晓莉;城市贫困:发展隐忧与出路抉择[N];西安日报;2006年
2 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部教授 宋圭武;城市贫困应引起重视[N];甘肃日报;2014年
3 记者 张向辉;切实改善城市贫困群众生活 着力破解居民衣食住行难题[N];渭南日报;2014年
4 之文;应对城市贫困挑战[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孙贤迅;消除城市贫困 全面实现小康[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李实;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张丽霞 李新涛;向城市贫困“宣战”[N];中国社会报;2002年
8 司选辉;关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N];中国信息报;2004年
9 ;不能忽视城市贫困[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张贵峰;“城市贫困”考验政府扶贫智慧[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3 赵琪;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朱莹;城市贫困人口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程胜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舒静;我国城市贫困的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李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及其治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胡晓红;转型期西安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屠国玺;城市特权—城市贫困研究的新视角[D];兰州大学;2006年
5 赵晟;试论城市贫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山西大学;2006年
6 唐芸霞;我国城市贫困与社会保障制度[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吕陈;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特征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年
8 谢飞;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9 梁汉媚;城市贫困空间分异与脱贫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井晶;新疆城市女性贫困的经济学分析[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6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7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