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与腹地——地理中心视角的空间关系刻画
本文选题:经济腹地 切入点:集聚 出处:《经济地理》2014年10期
【摘要】:文章依据经济腹地理论,通过空间反向分析,以地理中心的视角刻画集聚与腹地间的空间关系。选取湖北省作为三大集聚区共同的经济腹地,通过人口、交通数据将其相互作用影响分解为吸引与辐射效应,发现集聚区与腹地间的过渡与竞争性关系,长期的表现较短期明显,动态的强弱变化受时间、区域、要素等多方面综合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hinterland and spatial reverse analysi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lomeration and hint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center. Traffic data decompose the interaction into attraction and radiation effe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i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agglomeration area and hinterland is obvious in the long run,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strong or weak is affected by time and region. Fact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141)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项目(3281301) 日本住友财团项目(128075)
【分类号】:F12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娥;周春山;;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2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3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4 莫辉辉;金凤君;刘毅;王姣娥;;机场体系中心性的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证[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5 李佳m:;孙铁山;李国平;;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6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7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8 王新生,郭庆胜,姜友华;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Voronoi图[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9 张敏,顾朝林;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10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加来;胡百红;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4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6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8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9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10 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巧宏;刘维超;孟静;;基于客运流量分析杭州都市经济圈功能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郭岚;;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泰森多边形的建立及其在计算机制图中的应用[J];测绘学报;1987年03期
2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3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4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5 阎小培,方远平;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探新——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6 沈建法;跨境城市区域中的城市管治——以香港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7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8 张京祥,崔功豪;区域与城市研究领域的拓展:城镇群体空间组合[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9 隆国强;确定城市吸引范围方法的进一步探讨[J];城市问题;1988年01期
10 丁军;;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J];城市问题;199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庆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张敏;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及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贤勇;;明清民国时期两广区域文化差异对经济腹地建构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段七零;;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南京经济腹地界定及层次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3 初良勇;许小卫;;厦门港拓展经济腹地的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赵亮;;海西核心区与经济腹地协同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白雪;孔育甲;;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广州经济腹地界定及分析[J];特区经济;2014年07期
6 朱舜;;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特征[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高丽娜;;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杨景欣,杨立新,崔世杰;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应侧重经济轴线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栋良;刘茂松;;环洞庭湖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腹地”的视角[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燕;港口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9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7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