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非正规就业及其在减贫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3-29 22:38

  本文选题:非正规就业 切入点:减贫 出处:《经济学动态》2014年09期


【摘要】:本文利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ULS),对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贫困进行了仔细的度量,结果显示,如果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总体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达4.15%,而外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5.65%,较之本地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尽管农民工在非正规岗位上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他们仍然构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处于收入分布底端的家庭而言,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对于减贫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城市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非正规就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正规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urban household sample survey data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poverty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foreign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we measure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the household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urban poverty is 4.15%, while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among the foreign population is 5.65%, 1.8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local residents.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mployed in informal jobs is declining, But they still form a major part of informal employment in the urban labour market. For famil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come comes from the labour market. In particular, income from informal employ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For policymakers, this means that informal employment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in the urban anti-poverty process rather than simply regulariz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市场转折对中国中等收入阶段发展的挑战及政策应对”(批准号71173234)、“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路径与政策调整”(批准号71133004)、“贫困脆弱性与中国扶贫战略:化被动扶助为主动防御”(项目批准号:71063022)的资助 “云南省百人计划”的支持
【分类号】:F249.21;F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f ;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年02期

2 都阳;Albert Park;;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J];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3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4 都阳,蔡f ;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view of Effective Convergence between China's Rural Minimum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4期

2 成艾华;恩施州流动人口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3 韩秀丽;;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原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温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实证研究——基于VEC模型的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5 卫松;;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6 李飞孟;郭亚花;潘先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7 杨鹏程;;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缺陷与深化[J];北方经济;2009年16期

8 熊萍;段志刚;;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04期

9 毛海强;;我国就业歧视现象简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田辉;;对农民工突发性停工以及“用脚投票”的经济学解释[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丁士军;陈风波;陈玉萍;;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丁士军;陈玉萍;陈风波;;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李玉江;邸加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研究——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7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王樝;;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村扶贫主体的多元化[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郭凤鸣;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伟;政府在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焦晶;财政扶贫资金运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刘林军;应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振宇;诸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彦;诸城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董金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甘茂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银桥;新市民就业中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情况分析[J];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02期

2 蔡f ;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年02期

3 蔡f ,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4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5 蔡f ,都阳,陈凡;论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投资导向: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0年11期

6 都阳;;中国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7 蔡f ;;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洪刚;;非正规就业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05期

2 ;非正规就业成为中国女性主要就业方式[J];职业;2004年03期

3 贾玉洁;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4年03期

4 曾毅红;;让非正规就业也很体面[J];中国财政;2004年08期

5 蒋萍;也谈非正规就业[J];统计研究;2005年06期

6 李翔,石晓梅;努力实现非正规就业市场的正规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李郁;非正规就业理论在中国实践的评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樊荣;浅析山西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主要特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9期

9 楚凤梅;李恩平;;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2期

10 张桂香;非正规就业问题初探[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韩伯仁;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4 薛德升;方逸涵;;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丁小翠;;试析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困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6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9 谢妍翰;;大城市“城中村”女性非正规就业[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本报记者 郑勇 嘉宾:中国工运学院副教授 乔健;为非正规就业创造良好氛围[N];工人日报;2002年

2 张华初;关于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黄晓芳;非正规就业 胃口有多大[N];经济日报;2001年

4 本报评论员;非正规就业大有作为[N];辽宁日报;2002年

5 陈科;从法律视角看非正规就业[N];四川日报;2004年

6 廊坊市就业服务局 刘凤川;解决和降低就业压力的好方式推进廊坊市非正规就业的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5年

7 杨素青;规范发展非正规就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记者 李勇;应鼓励有自助性的非正规就业[N];湖南日报;2009年

9 实习生 刘丹萍 记者 姜艳;未来3年我省非正规就业可创造岗位650万[N];河北日报;2009年

10 记者肖兰;促进非正规就业 破解“就业难”[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燕晓飞;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唐斌尧;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福利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袁霓;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6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静;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于淼;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3 邹欣宏;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军;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夏成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段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江娜;城镇非正规就业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陈绮;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83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83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