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比分析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切入点:区域发展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0期
【摘要】:从纵向时间序列上对贵州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进方向和速度进行综合评价;从横向上对我省与西部其他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所处地位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数据对比,正确定位贵州省可持续发展进程,提出未来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路径选择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evolution direction and speed of Guizhou provin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from the longitudinal time series, and horizontal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ur province and other western provin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The position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By comparing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at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izhou Province is correctly positioned, and the strategic vision, path select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研究项目“贵州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产业科技统计及评价”(黔科合机计字[2012]4004号)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朝永,顾朝林,甄峰;江苏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贻俭,苏慧,高超,朱继业;江苏省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2 杨晓军;;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3 ;Review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3期
4 颜颖;欧阳高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分层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7年06期
5 胡安俊;沈山;胡瑞山;;江苏省东陇海产业带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4期
6 太平;;中国与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投资促进机制的对策选择[J];东南亚纵横;2014年05期
7 刘省贵;;郑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测量与评价[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8 周嘉;臧淑英;;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3期
9 汪小斌;章守明;;杭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10 胡安俊;刘瑜;蒋庆丰;;基于熵值法的东陇海产业带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与建设策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4 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7 胡大伟;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仿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丁勇;天然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刘定一;大连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叶维武;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娟;江苏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管卫华;江苏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曲建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4 陈婧;四川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5 马丽;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燕;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马彩虹;自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海森;江苏省资源、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龚爱瑾;博乐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永芹;我国化工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朝永;经济低发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河北衡水地区案例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2期
2 沈卫平;对我国失业、下岗问题的几点思考[J];江苏经济探讨;1998年08期
3 黄朝永,许光洪;苏鲁皖豫陕沿桥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卫;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2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1年度吉林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经济纵横;2002年10期
3 张仪华;;基于试销的新产品模糊综合评价[J];时代经贸;2006年03期
4 何楠;;养禽产业集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5 王玉波;王静;唐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综合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谢彦辉;;浅谈电能计量装置改造与项目综合评价[J];广东科技;2009年20期
7 陈永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8 相迎昌;孙文军;牟秀菊;;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的综合评价建模[J];中国商贸;2012年07期
9 贾培佩;张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旅游业影响力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09期
10 韦翠芳;关于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评价的探讨[J];科研管理;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王亚军;刘道永;滕桃居;郭跃明;;结构安全的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杜树新;韩绍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食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书祥;;体育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焦辉东;;综合评价中权的级别稳定区间[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6 周仁郁;;统计软件完成配对比较的综合评价[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召敏;李涛;宋光兴;;网络营销中顾客信任的建立途径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维博;马艳;董艳慧;杨飞;;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模糊综合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贤铭;张目;;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劲;王如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伟;切实做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N];白银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洁、通讯员 苏顺泰、徐文林;省五部门将作综合评价[N];湖北日报;2006年
3 张茧邋符蓉 通讯员 周科际;中南大学率先试行综合评价录取[N];湖南日报;2007年
4 实习记者 马小丽;首府在全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5 记者 陈鹤颜;我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N];雅安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谭亚男;我省首次综合评价非公经济代表人士[N];湘声报;2008年
7 陈华;我区启动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N];宁夏日报;2008年
8 中南大学 刘柱;综合评价录取:打破分数至上局限[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陈宜民;综合评价注重过程管理[N];金融时报;2012年
10 ;我省对十三市食品安全 工作实施综合评价[N];新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2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3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孙利荣;基于函数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云虹;分销商对制造商关系承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喜文;结核病防制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金辛;新疆红枣产业化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玉;综合评价方法性能的数值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2 王静;融入风险因素的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3 李石良;模糊综合评价在科技奖励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4 朱跃;优化理论方法对锅炉热损失的综合评价及预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5 杨丽莉;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周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跨行业集团下属公司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穆海;综合评价项目风险元传递理论模型及其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8 陈骥;群组评价技术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9 张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0 袁能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模型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7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2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