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脱钩分析方法的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武威市为例
本文选题:耕地占用 + 经济发展 ; 参考:《干旱区地理》2014年06期
【摘要】:基于脱钩分析方法,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非农GDP产值两个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并对非农GDP进行重新界定,改进了脱钩的研究方法;采用1998-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武威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武威市2001-2012年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呈现出5种状态,即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衰退连接和弱脱钩,表现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状态期数合计占统计期数的67%,总体上有6个年期处于强脱钩状态;(2)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M"型变化,呈现出"非理想状态-畸形状态-理想状态"的周期性变化,且武威市近3 a都表现为脱钩的理想状态,经济发展摆脱了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3)耕地保护政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等是促进脱钩的主要原因,与武威市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证明改进后的脱钩分析方法可准确反映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decoupling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selects two indexes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output value of non-agricultural GDP as the main indexes, and redefines the non-agricultural GDP and improv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ecoup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uwei City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8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GDP in Wuwei City from 2001 to 2012 shows five main states, that is, strong negative decoupling. Expansion negative decoupling, strong decoupling, declining connection and weak decoupling show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e stages of strong decoupling and weak decoupling accounts for 6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stical periods, and in general, there are 6 years in the state of strong decoupling.) the elastic curve of decoupling shows "M" type change in general. There is a periodic change of "non-ideal state, malformed state and ideal state", and Wuwei city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ideal state of decoupling in recent 3 years. Economic development gets rid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sacrificing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to promote decoupling,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Wuwei City. It is proved that the improved decoupling analys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63003) 甘肃农业大学青年导师基金
【分类号】:F323.211;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佳;南灵;;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及测算方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2 马文博;李世平;陈昱;;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3 李效顺;曲福田;郭忠兴;蒋冬梅;潘元庆;陈兴雷;;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4 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2 肖保全;施彬;李晓龙;;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需求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3 杨帆;;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4 闫振宽;;浅析当前经济增长形势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5 李阿萌;张京祥;肖翔;;江苏省13城市1996~2008年碳排放时空变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6 袁宇涛,汪涛;基于DEA评价城市管理市场有效性模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7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8 宋伟;陈百明;史文娇;吴建寨;;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9 仇方道;沈正平;张敬;佟连军;;基于脱钩模型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10 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产生与演变[J];发展经济学研究;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健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俊;;资源约束,,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智超;邹健;龙花楼;;中国耕地资源变动与非农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史效东;;大力发展中间层企业,加快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6 胡智超;邹健;龙花楼;;中国耕地资源变动与非农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石彦;杨庆媛;文森;冯应斌;;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淑玲;基于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路径选择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王利敏;基于农田保护的农户经济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夏芳晨;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龙成;走向绿色发展的财政监督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6 郑建平;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分析:动因、作用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黄先海;蛙跳型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3年
8 吴群刚;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2年
9 吕盛行;贸易与增长[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朱廷春;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2 张定祥,李宪文,刘顺喜,史学正;基于遥感数据的常熟市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3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4 李翠珍;孔祥斌;孙宪海;;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J];地理学报;2008年03期
5 朱新华;陈利根;王铮;;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6 梅昀,陈银蓉,胡伟艳;农用土地的价值观与农地转用价格评估——以柳州市郊区农地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5期
7 聂艳;高崇辉;黄建武;;基于CVM的荆州市城乡结合部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3期
8 霍艳杰;;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9 何蓓蓓;刘友兆;张健;;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非农流失的计量分析——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与修正[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10 李世平;岳永胜;;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球经济发展主要趋势[J];中国农垦经济;2000年09期
2 臧武芳;浅析留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乡镇经济;2000年03期
3 石海松;抓成果转化 促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2000年11期
4 赵虎;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全面推动红古经济发展[J];甘肃农业;2000年03期
5 刘振华;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J];山西农经;2001年03期
6 肖京武;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J];中国林业教育;2002年03期
7 程德成;深圳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3年06期
8 罗林宝;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04年07期
9 李玉刚;韩凯;;依托本地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5年06期
10 张磊;高志刚;;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有关新疆生态经济问题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庆昌;李颖;李有为;杨雨;张宁;;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5(2007~2008)[C];2008年
2 司应武;查全胜;;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3 薛志连;史珞;黄官清;;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4 逄锦聚;刘书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5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6 王洪春;;人口优生与经济发展[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董辅y=;;目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及看法[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8 张学天;;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推动都兰经济发展[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9 迟树功;;促进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构想[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王明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凤;民营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主力[N];雅安日报;2007年
2 记者 相恒波;围绕经济发展 探索党建新路[N];延边日报;2007年
3 郑永忠;把工作触角伸向经济发展前沿[N];运城日报;2007年
4 本报评论员;全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益、无干扰的经济发展环境[N];商丘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董瑶;省工商联力促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N];贵州政协报;2009年
6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李文斌;深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N];安阳日报;2009年
7 记者 侯若志;兰州经济发展要实现率先跨越[N];甘肃日报;2011年
8 记者 万晶晶;市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研修班结业[N];淮安日报;2011年
9 何继伟;恩路创新带来经济发展新天地[N];黄河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孟振兴;筑牢经济发展的基石[N];南宁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岳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吉林大学;2012年
3 孙希有;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04年
4 剧宇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周为民;中国经济发展史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7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8 蔡典维;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D];山东大学;2003年
9 马力宏;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唐龙;价值观与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冬敏;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3 胡榕;长株潭试验区内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张婧姝;沙特经济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李男;非正式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赵朋;政府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7 赵丽;科技对经济发展由支撑进入引领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高杰;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新论[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晓春;县域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梦宁;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及政府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7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7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