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企业归类效应与地区差距
本文选题:异质性企业 + 空间选择 ; 参考:《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04期
【摘要】: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及其所带来的"归类效应"极有可能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在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2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估计。统计分析的结果肯定了异质性企业会主动进行空间选择,并产生了明显的归类效应;实证估计进一步验证了地区本身经济地理条件,包括国内外市场潜能、城镇化、工业化、财政投资等因素,通过影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址行为,决定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异的形成和扩大;同时,受到企业效率差异化的影响,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集聚效应具有高低之分,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集聚产生效率。因此,尊重市场规律,促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是中西部地区获得重大发展、彻底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选择。
[Abstract]:The spatial choice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and its "categorization effect" are likely to b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Based on the spatial selection model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8 to 2012.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firm that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ake spatial selection and have obvious categorization effect; empirical estimates further verify the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 itself, including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other factors, by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location behavior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determine and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re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nterprise efficiency. No matter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gglomeration effect has high or low, we can not generalize that agglomeration produces efficiency. Therefore, respecting the market law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an effective choice fo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o obtai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and to thoroughly narrow the regional gap.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3CJL011)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3BJL001)
【分类号】:F127;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梁琦;李晓萍;吕大国;;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差距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2 李福柱;;“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年06期
3 李晓萍;江飞涛;;企业异质性与经济地理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年10期
4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6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7 郝寿义;范晓莉;;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与空间集聚——探寻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8 陈勇兵;康吉红;王艳;;“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onstruction of Two-Region Input-output Model——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年01期
2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商勇;;两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构造——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4 徐涛;;外商投资对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1年20期
5 刘威;陈书章;马恒运;;我国原料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6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的分析[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8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9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10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秉镰;余泳泽;;“技术势能”假说与FDI技术外溢分解——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4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孙玮;成力为;王九云;;高技术产业内外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基于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视角的三阶段DEA-windows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林建明;转型期地方政府扶持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伟;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9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7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陈娜;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汪荔;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制造业分布[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琦;李晓萍;吕大国;;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差距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2 赵伟;马瑞永;;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再认识——基于增长收敛微观机制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3 安虎森;颜银根;;贸易自由化、工业化与企业区位——新经济地理视角中国FDI流入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4 李晓萍;江飞涛;;企业异质性与经济地理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年10期
5 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张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年01期
7 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8 何雄浪;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J];经济学(季刊);2007年04期
9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10 梁琦;黄卓;;空间经济学在中国[J];经济学(季刊);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帆;;体制转型—结构转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及其引申含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梁斌;;收入分配差距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基于异质性DSGE模型的模拟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年06期
3 席艳乐;曹亮;陈勇兵;;对外援助有效性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年02期
4 卢少春,孟庆燕;以生态学的观念看经济全球化[J];煤炭技术;2004年06期
5 李芳芳;;异质性下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陈太明;;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5期
7 王方方;陈恩;;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分析——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J];经济与管理;2011年05期
8 高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何以成为可能[J];探索与争鸣;2010年01期
9 彭海艳;;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异质性因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林高榜;曹fE;;R&D溢出异质性与技术进步——基于中日两国经验的比较[J];学习与实践;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高帆;;体制转型—结构转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及其引申含义[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张应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都市成长[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 吕昭河;陈瑛;徐晓勇;;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研究——基于地区差异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沈绍兵;;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旅游业及哈尔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陈春良;;收入差距扩大只是增加侵财犯罪吗?——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估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樊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异质性和经济摩擦对国际生产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高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兆阳;G8+G5+G……?[N];中国财经报;2009年
4 记者 何丰伦 向志强;泛珠合作:层层“破壁”,多重对接[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赫拉尔·基韦尔 Gerardo Esquivel 墨西哥学院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张迎新 译;谨慎看待拉美经济复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志勇;收入差距、偏好差异与环境污染[D];南开大学;2013年
2 周亚雄;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的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高远东;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迎霞;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夏茂森;资源支配规则偏好对合作均衡收敛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中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异质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2 王加振;流动人口的异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来峰;中国人口转变、人力资本异质性与产业结构升级[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4 王焕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参数异质性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康;基于大国区域经济异质性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高群;异质性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马庆寅;信贷约束、异质性生产率和中国的商业周期[D];山东大学;2012年
8 袁军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9 刘晓瑞;基于多层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孙凡玲;环境税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88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8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