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SNA的中国产业网络结构演化及定量测度

发布时间:2018-04-22 20:00

  本文选题:人地关系 + 产业生态系统 ; 参考:《生态经济》2014年02期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网络测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领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主导目标,能够为相关经济现象的空间解析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应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通过产业部门的合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了包含了网络密度、中心度、中介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在内的中国产业关联网络分析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关联网络密度由1997的年0.563上升到2007年的0.614,表明产业间经济联系程度逐渐加强,但进展缓慢;各产业中心度整体上呈现小幅度波动趋势,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呈明显上升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在空间上逐渐向东部和沿海地区集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产业节点中介度呈现连续的较大上升,表明该类产业在整个产业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1997年以农业为中心产业的凝聚子群对其本身的密度系数最大(5.880),2007年则演化为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264),表明产业子群经济联系在转换的同时其子群差异也在降低,产业间联系趋于均衡。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探索构建将投入产出表与社会网络分析相集成的产业网络测度分析方法,同时在实践上为国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Abstract]: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network measurement are the basic field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related network are the dominant target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which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related economic phenomena. By applying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China in 1997, 2002 and 2007, and through the merger of industrial sector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etwork density, centrality, intermediation, which i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a's industrial association network, including the index of condensing sub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onnection network in China increased from 0.563 in 1997 to 0.614 in 2007, indicating that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ies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but the progress is slow, and the overall industrial center shows a small fluctuation tre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the metal smelting and calender processing industries, shows a marked upward trend, is the main force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gradually gathers spatially to the eastern and coastal areas; the chemical industry,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The degree of intermediation in industries such as oil and natural gas mining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 row.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pivotal role in the whole industrial network. In 1997, the agribusiness coacervation subgroup had the largest density coefficient of 5.880%, and in 2007 it evolved into oil and gas extraction industry 2.264%, indicating the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ic relation of industrial subgroup is changing and the difference of its subgroup is also decrea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es tends to be balanced.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oretical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ustrial network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 which integrates the input-output table and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provides a decision reference for the country to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26,41261112,710330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J06B0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8YBR111SS)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2011DFA91810)
【分类号】: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2 宋吉涛;赵晖;陆军;李铭;蔺雪芹;;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3 千庆兰;陈颖彪;;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4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5 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6 王茂军;杨雪春;;四川省制造产业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7 邱灵;方创琳;;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8 李军;徐新良;胡云锋;;基于GIS的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空间变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9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10 胡华杰;;中国产业关联效果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忠海;;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曾旭;姚建;;重庆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能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3 谢咏红;彭珍宝;旷建军;王燕红;旷柏根;谢永军;;基于能值理论的南岳衡山野生植物价值估算[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4 侯德娟;;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实证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方建德;杨扬;熊丽;;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6 柴吉孟;;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7 万怀宇;林友芳;黄厚宽;;社会网络中的链接稳定性预测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魏顺平;;2010年度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研究进展调查与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秦劲松;;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我国科技税收政策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国志;张部昌;吴旺宝;;循环经济理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赵耀;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以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玲;魏娟;李敏;;科研合作“个体中心网”特征与科研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大气科学领域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7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徐桂权;;私人博客的使用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潘家华;伞锋;;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8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宴锋;中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作网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徐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秦奋;基于能值和(火用)分析的电厂工业园区可持续性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士博;培智学校智力落后学生教育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晓英;知识关联及其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昕音;我国科技社团的职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艳敏;张加恭;张争胜;;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李培祥;;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汪先永;刘冬;贺灿飞;胡雪峰;;北京产业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企业网络体系:系统建构与结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6 宋琳;董春;胡晶;宁书年;;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均GDP空间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7 陈荣达;楼远;;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温州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估[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应瑞瑶;周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污染与环境规制——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9 钱r

本文编号:1788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88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