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分析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 可持续发展 ; 参考:《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02期
【摘要】:本文应用发展经济学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对深圳过去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深圳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过去30年中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体制机制创新等因素,对深圳经济持续、高速、高质增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深圳也面临着劳动力收入比重较低、经济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度较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近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放缓等挑战。对此,也提出了提高劳动者报酬、注重资本的内生积累、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深化体制改革等政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odel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factors of Shenzhe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enzhen.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so on,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sustained, high speed and high quality growth of Shenzhen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Shenzhen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low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high dependence of economic growth on capital input and slowing contribu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In view of thi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raising the remuneration of worker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ndogenous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基金】:深圳市政府部门委托课题“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苏宝;;以全球视野看深圳的过去和未来[J];开放导报;2011年01期
2 樊纲;;再创30年的辉煌——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选择[J];开放导报;2011年01期
3 杨光辉;;论深圳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魏达志;;论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路径——关于深圳“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浩勇;杨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2 任福兵;郭强;;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走势的影响因素及特征[J];桂海论丛;2010年06期
3 任福兵;郭强;;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11期
4 张可;韩锋;诚然;;中部地区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曾小明;刘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1978-2011年的数据[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年08期
6 冯芸;吴冲锋;;中国官员晋升中的经济因素重要吗?[J];管理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7 刘文革;周文召;仲深;李峰;;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学家;2014年03期
8 王明成;;城镇居民工资的影响因素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余甫功;吴俊杰;;对外贸易、FDI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于1995—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岭南学刊;2014年02期
10 宋长青;刘聪粉;王晓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1985~2010[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焕;任燕燕;;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2 陶长琪;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技术效率与要素积累视角[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3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基于面板数据GMM估计的实证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4 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5 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C];2005年
6 卢锋;刘鎏;;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7 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8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9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2 张嘉;日本技术进步的国际渠道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韩峰;要素和产品市场空间分布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郑永杰;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促进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喻东;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调控机制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强;里仁为美:论农村儿童成长环境对其人力资本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陈培钦;中国高投资下的资本回报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慧媛;能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量;国家在深圳特区制度变迁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晰uQ;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市人口结构演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宝凤;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玉;甘肃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李艳军;贸易开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效率:1986-2010[D];山东大学;2013年
6 周静;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董菁;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8 熊瑞祥;干中学与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D];湘潭大学;2012年
9 周巳淑;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重庆市各区县收入差距缩小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婉;河南省肉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2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若愚;;中国资源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年07期
2 李琬;;基于总需求视角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研究进展[J];江苏商论;2011年05期
3 帅文;;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1期
4 潘明清;付婷婷;卓玛;;西藏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程春霞;;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统计教育;2009年07期
6 赵建;赵吉云;王斌;;论包头市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01期
7 卢名辉;;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增长的动力演化[J];统计与决策;2009年18期
8 Afroz Ahmad;郑亚新;;印度讷尔默达水资源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9年05期
9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10 吕伟;云南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斌;;科学发展观与浦东的可持续发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国勤;黄依南;;论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建设[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孙新章;;从原生态中把握黔东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8 段锦;钱国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谈甘肃的可持续发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吴晓松;;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探讨[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严力蛟;;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措施[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乐平 曾斌求 周曙东;经济增长动力仍需增强[N];湖南日报;2001年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刘世锦;关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性变化(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公共财政”不该这样误解[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沈发轩 陈蕊;江苏“十一五”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低迷[N];江苏经济报;2005年
5 刘世锦;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变化(下)[N];学习时报;2002年
6 英文虎报记者 本报记者 任洁 编译;港明年经济放缓 增长动力仍可期[N];经济观察报;2007年
7 何柳;标普:中印成亚洲经济增长动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刘世锦;关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性变化(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刘世锦;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变化(上)[N];学习时报;2002年
10 卢铮;通胀恐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严江;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旭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彭贤则;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8 徐炳云;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唐伟群;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雷;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思路与途径[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小雨;长三角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曾菊;泛珠三角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9 孙舒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R&D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彦丹;基于DEA的内蒙古可持续经济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0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1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