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产业就业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7 19:29

  本文选题:三大产业 + 就业 ; 参考:《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provinces (cities and districts) from 1978 to 2010,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zones in the east,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model. And analyzes the three industrial employment on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regional income gap.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has the greatest elasticity for the employment absorption of the labor forc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in the primary stage that causes the difference to expand. After the 1990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our country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In order to narrow the gap,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reducing the employment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optimizing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promoting more labor force to transfer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进城背景下政府有效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研究”(10BJY033)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长三角城乡收入差距平抑路径及经济一体化——基于产业转移角度”(13ZS119) 华东政法大学校级课题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长三角城乡收入差距平抑路径及经济一体化——基于产业转移角度”(CJ10-04)
【分类号】:F249.21;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国梅;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统计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收入分配[J];商业研究;2002年22期

3 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4 尚卫平;我国三次产业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差异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3年11期

5 张车伟,蔡f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6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7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8 蒲艳萍,蒲勇健;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5年06期

9 张江雪;;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10 李健英;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超;王严根;;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环境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倪良新;;安徽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状相关问题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1期

3 唐志丹;翟琳;崔启东;;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张自然;;中国服务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20期

5 付晓梅;宗刚;;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6 温立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7 李睿;;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8 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年14期

9 张飞;马军;;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10 潘海岚;;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变迁及效应评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劳动供求形势与趋势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周婷;;现代服务产业及其政策创新[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蔡向东;;基于我国失业特征及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路径的思考[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耿建明;;京津走廊第三产业整合发展研究——谈廊坊借势京津发展服务业的环境[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吴红兵;;城市更新规划中工业用地置换模式探讨——以株洲市石峰区核心区域城市更新规划为例[A];2006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6年

8 张红宇;;城乡统筹: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结构转换与制度创新[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广;;中国服务创新障碍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潘文权;我国船舶代理服务特征和营销策略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萃擘;青岛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石永浩;中国房地产泡沫实证分析[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晓霞;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2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3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01期

4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5 罗利丽;经济增长中就业弹性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6 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7 张车伟,蔡f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8 陈淮;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指向[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9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10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吴礼红;;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年01期

2 任绪娟;;安徽省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的就业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1期

3 李惠玲;朱永杰;;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弹性与关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4 钤青莲;沈艳华;;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相关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06期

5 孙玉奎;;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带动效应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6 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年09期

7 刘曼斯;白雪;;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年16期

8 蒋志强;;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9 张卫国;陈靖;;如何拉动就业:基于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回归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5期

10 张顺;陈丁;;中国产业间就业弹性的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2 曾令华;;非公有制经济要成为增加城镇就业的主体[A];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C];2004年

3 张峥;;中国出口拉动就业的实证分析——兼与国内三大产业之比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张丽杰;李廉水;;制造业创新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5 曾令华;;我国的城镇失业问题和增加就业的途径与政策[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6 郭为;耿庆汇;寇敏;何媛媛;;旅游就业波动的弹性分析——对饭店、旅行社行业的实证考察[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供给及就业总量的演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8 尹庆双;杨锦英;;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9 丁焕峰;;城镇有效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1978~2005年的实证[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10 奉钦亮;陈建成;张晓静;;我国国有林区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树林;夯实民生之基[N];焦作日报;2010年

2 何志忠 达兴文;3个重大项目将落户大安[N];自贡日报;2010年

3 记者 马海亮;南非就业状况改善就业人数增加[N];经济日报;2007年

4 罗芸邋通讯员 徐华东;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题[N];重庆日报;2008年

5 ;就业人数4年新增69万[N];厦门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张祥 梁嘉敏;我省今年新增120万个“饭碗”[N];南方日报;2009年

7 季煜 劳保;2600名进城务工者返乡创业[N];扬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黄树辉;广东预计明年初用工需求下降[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邓琴 通讯员 陈昵 曹赞;正视困难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N];韶关日报;2009年

10 刘芳滨;青岛抓牢“民生之本”[N];青岛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林秀梅;我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元;就业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陈桢;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8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9 于庆华;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新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2 伍海亮;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成龙;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D];浙江大学;2009年

4 聂鑫;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6 刘维林;论跨国公司的就业效应[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苏楠;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8 游玉惠;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的就业弹性与对策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9 李海峰;吉林省产业投资对就业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梁湄;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2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12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