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对我国研发强度的非对称影响
本文选题:研发强度 + 经济周期 ; 参考:《科学学研究》2015年09期
【摘要】:构造研发强度周期性反应函数,以中国30个省市1998-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周期各阶段对研发强度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发强度逆周期变化,经济周期各阶段对研发强度有显著非对称影响,经济扩张对研发强度的负向影响力度大于经济紧缩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力度,在长期中,持续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研发强度有负效应,分区域看,这种负效应在西部区域更强。因此,我国应针对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在各区域合理定位科技政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1, the periodic response function of R & D intensity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conomic cycle on R & D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verse cycle change of R & D intensity in China, the significant asymmetric influence on R & D intensity in each stage of the economic cycl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expansion on R & D intensity is greater than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conomic contraction on R D intensity. In the long run, the sustained economic fluctuation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R & D intensi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is strong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fore, our country should aim at the different economic cycle stage in each region reasonable loc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4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92G0301)
【分类号】:F124.8;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国;严成j;龚六堂;;政府研发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福利效应[J];财贸经济;2013年09期
2 高铁梅;梁云芳;;论中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及适度增长区间[J];经济学动态;2005年08期
3 张连城;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3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5 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6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7 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J];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8 孙玉涛;苏敬勤;;G7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及对中国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2年04期
9 王再进;方衍;;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1期
10 杨兴全;曾义;;现金持有能够平滑企业的研发投入吗?——基于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钱志权;;1978—2007年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4 鄢军;陈海宁;;基于宏观经济动态均衡的中国通胀压力均衡调整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5 遇芳;;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6 熊海帆;卓志;王威明;;保险周期存在性的协整模型检验:基于中国市场的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06期
7 曾祥炎;危兆宾;郭红卫;;中国地方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改革[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8 刘金全;马亚男;;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与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内在关联机制[J];长白学刊;2011年02期
9 李宇青;宋兴发;魏学金;;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当代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小刚;;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锋;沈坤荣;;中国省域腐败邻居效应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屹立;邵同尧;;地方政府腐败会影响私人投资吗?——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GMM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鄢军;;后危机时代中国的通胀压力与均衡调整——宏观经济动态均衡的角度[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凌;王翔;;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1952—2006):基于样本时期和滤波算子的比较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7 李晓西;;从提高执政能力来看完善宏观调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华;;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志远;黄宏斌;;投资者情绪、预算软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铁强;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军超;发展战略、要素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失衡[D];复旦大学;2011年
8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唐汉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和形成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潘奇;企业慈善捐赠的形成机制及其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小锋;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金源;银行流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高振均;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7 谭德凯;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2011年
8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梅兰;广东省产出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锦;“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成因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德连;;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7年04期
2 范黎波;宋志红;宋志华;;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基于中国1987—2005年数据[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3 辜胜阻;;转型与创新是后危机时代的重大主题[J];财贸经济;2010年08期
4 向书坚;我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05期
5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6 刘金全,张鹤;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和“反托宾效应”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7 江小涓;理解科技全球化——资源重组、优势集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8 王梦奎;;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9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10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莹;朱宇;游闽;;研发强度与企业的技术外购倾向: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2 雷长周;;研发强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西部财会;2013年09期
3 盖庆恩;陈海磊;梁建;;资源、制度与研发强度: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04期
4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差距、创新环境与企业自主研发强度[J];世界经济;2012年07期
5 张涛;;金融发展对研发强度的影响——来自37个行业的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6 陈衍泰;罗来军;林泽梁;;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进入模式与研发强度关系——基于跨案例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5期
7 徐伟;陈杰;;企业规模、研发强度、资助强度与政府资助效应——基于常州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汪丽;徐志坚;吴春燕;;业绩波动、媒体关注与企业研发强度——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9 王悦亨;王毅;李纪珍;;高等学校在创新搜索中重要程度的影响因素——研发强度、创新开放程度与自主创新意愿[J];技术经济;2013年11期
10 陈海声;卢丹;;股权性质、资本结构、现金流量与研发强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亚朋;刘伟;杜贵春;;辽宁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2 张玉利;杜运周;杜国臣;;研发强度(R&D Intensity),制度资本(ISO)与战略先动性塑造——基于中国情境的调节效应检验[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赵建国 实习记者 孟家玮;制造业:研发强度保持稳定 专利数量快速增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2 记者 张晶;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低 创新合作不足[N];科技日报;2011年
3 经济学博士 中国企业联合会 冯立果;500强企业几大特征与国际化进程[N];上海证券报;2012年
4 记者 陈瑜 实习生 李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传统产业[N];科技日报;2011年
5 ;科技创新成就强国梦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6 仲景;中国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是否名副其实[N];中国贸易报;2010年
7 南京工业大学团委宣传部 吴杰;在华外资研发机构本地绩效的评价因子研究[N];山西青年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柏晶伟 王静宇;中国企业500强仍以规模取胜[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9 张世界 苏晓琼;合肥全社会年度研发经费首过百亿[N];合肥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秦龙龙;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覃佐润;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研发强度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白婷;研发强度、政治参与度与碳排放强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罗莉蓉;CEO任期对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伍华丽;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刘恩妤;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朱丹;基于研发强度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18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1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