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

发布时间:2018-05-02 21:06

  本文选题: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 + 县域经济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为探讨我国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所在相对微观区域城乡经济的深化互动发展,本文从系统共生视角出发,构建了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之间"点域系统"战略协整的框架理论和水平测度模型,并运用典型实例做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因地制宜采取"目标因素"与"资源因素"不同层次系统进行双向战略协整和协整创新演进,能够创造点域系统共生的异质性价值品牌,借助该品牌的价值动力可以推动该区域城乡经济整体联动、协同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此外,战略协整的协同性、适应性与竞争一致性,也决定了这不仅利于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对所属县级城镇、近距离都市圈及远距离小城镇与新农村进行辐射的承接和传导,也会促动反向产业链的专业分工合作及市场梯度培育,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一种根植性途径选择。
[Abstract]: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deepening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of China's balanced local central citi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symbiosis. The frame theory and horizontal measure model of "point domain system" strategy cointegration between local central city and county economy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typical examples are used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opting "target factor" and "resource factor" to carry out bidirectional strategic cointegration and co-integration innovation evolu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an create heterogeneous value brand of point domain system symbiosis. With the help of the brand's value power, the region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linkag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n addition, the synergy,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on consistency of strategic cointegration also determine that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adi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local central cities of the balanced type to their county towns, close metropolitan areas and distant small towns and new rural areas. It will als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reverse industry chai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arket gradient, which will become a kind of rooted way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299.21;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绍双;国际大都市与国内一般城市的结构差异[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

2 尹鸿汉,韩建军,叶耀方;对郑州成为大区域中心城市定量分析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章群;关于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范建红;陈烈;蔡克光;;基于城市定位的汕头城市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年07期

5 刘平涯;陈红;;宜春中心城市创建宜居城市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年10期

6 何伟;杨春红;;基于Topsis的江苏省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蒋裕德;提高中心城市在国家一级调控中的地位[J];上海综合经济;1994年06期

8 陈敬聪;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建设大泉州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7期

9 张善信;淮海经济区城市化与中心城市问题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1年03期

10 刘怀廉;建设中心城市 带动区域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琴;;宁波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的职能定位与互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曾鹏;蒋团标;;基于通道经济下的广西中心城市经济走廊构建反思[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大鹏;刘小红;;城市竞争战略研究——以陕西省中心城市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吴新建;;把握经济发展大好时机 做强、做大、做优省会中心城市计量检测事业[A];中国计量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修春亮;祝翔凌;;地方性中心城市空间扩张的多元动力:基于葫芦岛市的调查和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李话语;;南阳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戴园晨;杨明远;赵德久;;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心城市[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8 李正军;;沈阳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分析及对策[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兴中;;中心城市经—贸机制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10 王明浩;高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东邋刘若辰;成都五年后建成特大中心城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刘蒸蒸;凝心聚力加快中心城市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陆龙 吕禹;城市建设:加速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N];绍兴日报;2009年

4 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王希龙 徐州市市长 于广洲;加强城市大环境建设 塑造良好中心城市形象[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记者 邹宝元;安庆提升中心城市地位[N];安徽日报;2006年

6 记者 周健;花园大道工程通过省市验收[N];安康日报;2008年

7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总部经济理论提出者 赵弘;“总部经济”引领中心城市产业升级[N];成都日报;2009年

8 记者 谢斌 彭磊 严运涛;让江城长得更结实[N];湖北日报;2010年

9 记者 王尚锋;我市七点八亿建设中心城市和各县县城[N];商洛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郭言;湖滨新城中心城市重大工程项目进展良好[N];宿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文;中国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田敏;总部经济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5 韩忠;二战后旧金山湾区中心城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磊;上海城市圈层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仁涵;我国大都市交通圈发展模式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瑾;城市化与中心城市的财政功能[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3 赵惠英;西安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朱建杰;山西中心城市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5 戴波;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胡振宇;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雪晶;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旅游经济发展及互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波;基于产业—中心城市互动关系的济南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庄海军;中心城市新功能区的成长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0 韩梅;吉林省中心城市化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5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35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1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