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贫困测度的多维方法和实证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06 02:02

  本文选题:多维贫困 + 贫困缺口 ; 参考:《中国软科学》2015年07期


【摘要】:通过Alkire和Foster(2011)提出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利用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选择了5个维度共12个指标,分析了中国多维贫困的广度、深度(贫困缺口)和强度(不平等),并进行了城乡分解和对比。结果发现:中国多维贫困的下降主要发生在考察期的后10年,尽管城市和农村的多维贫困都明显下降,但城乡不平衡仍然存在;相对于贫困广度而言,贫困缺口和贫困人口内部不平等的改善程度更大。在分析了多维贫困的致因后,文章探讨了减轻多维贫困的政策选择。
[Abstract]:By us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method proposed by Alkire and Foster 2011, and using the data of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from 1991 to 2011, we selected 12 indexes of 5 dimensions, and analyzed the breadth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Depth (poverty gap) and intensity (inequality) were broken down and compar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line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mainly occurred in the last 10 years of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Although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obviously decreased, the urban-rural imbalance still exists, which is relative to the breadth of poverty. The poverty gap and inequality within the poor population have improved to a greater extent.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licy options for reducing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作者单位】: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前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的测度与反贫困政策研究”(11BJL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罗尔斯正义原则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独立性重构研究”(14YJAZH075)
【分类号】:F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邹薇;方迎风;;怎样测度贫困:从单维到多维[J];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3 高艳云;马瑜;;多维框架下中国家庭贫困的动态识别[J];统计研究;2013年12期

4 邹薇;方迎风;;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路宏伟;;江苏“脱贫攻坚”工程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2 彭红碧;;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刘廷华;;反贫困的法律途径[J];长江论坛;2011年05期

4 周光辉;;当前中国社会真正的公共问题及其分析视角[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年00期

5 刘廷华;;反贫困的法律途径[J];福建法学;2011年03期

6 斯丽娟;;以工代赈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效益——基于甘肃省以工代赈政策实施的调查[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侯卉;王娜;王丹青;;中国城镇多维贫困的测度[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2期

9 王艳慧;钱乐毅;段福洲;;县级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10 张全红;周强;蒋峗;;中国省份多维贫困的动态测度——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9省为例[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洪兴建;齐宁林;皇甫俊丽;;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维度分解[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成卓;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郭佩霞;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张青;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志龙;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孙贵珍;河北省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艳辉;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丽;我国农村居民家庭脆弱性测度[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徐勤山;三都水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3 徐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姚朝玉;对我国当前利益群体矛盾的道德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文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兰小伟;生计发展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7 岳要鹏;权利、机会与贫困农民的代际更替[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帆;我国西部地区“参与式”反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刘强;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对我国城市减贫的影响[D];兰州商学院;2012年

10 刘永胜;社会支持对家庭贫困程度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卫平;姚智谋;;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2 乌德亚·瓦格尔,刘亚秋;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3 王朝明;胡棋智;;中国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基于多种指标测度[J];管理世界;2008年10期

4 杜凤莲;孙婧芳;;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效应——基于1991-2004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9年03期

5 陈立中;;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J];经济评论;2008年05期

6 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7 夏庆杰;宋丽娜;Simon Appleton;;中国城镇贫困的变化趋势和模式:1988—2002[J];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8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9 叶初升;赵锐;;中国农村的动态贫困:状态转化与持续——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生存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万广华;章元;;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预测贫困脆弱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锦;李增欣;杨湘江;;从不同的视角看全球不平等[J];消费导刊;2008年08期

2 爱德华·米利班德;邢立军;;不平等为何重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4期

3 尹恒;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个人收入流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4 任太增;王现林;;权利不平等与城乡差距的累积[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5 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06期

6 克里斯蒂昂·莫里森,王新霞;不平等、贫困与全球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6期

7 刘穷志;;间接税归宿的累退性与居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8 吴敏;;试论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不平等思想[J];知识经济;2012年15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勤华;高健;;论我国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的相关性[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姜孝宇;;关于科学技术应用与人类社会不平等之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张晓波;;中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中的不平等问题[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2期(总第6期)[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京华;论我国高校招生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鹏;自然天赋不平等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50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50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d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