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分析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发展 + 时空变化 ; 参考:《城市问题》2014年09期
【摘要】: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市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4-2012年的数据,根据TOPSIS计算出14个地级市各年的发展得分,从差异系数、权重变化、GIS时空波动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市经济发展差异波动较为显著,区域之间差距逐渐拉大,处于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局部高地"与"U"型裂谷并存成为广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外在表现;随着"政策性推动"现象的延续,广西部分地区地缘优势得到发挥,区位价值不断提升,空间集聚效应显现,南宁市的核心地位日渐明显;广西"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南宁、桂林、柳州的经济辐射能力有待增强,降低其极化效应成为重要难题;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Abstract]:Taking 14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4-2012, the development scores of 14 prefecture-level citie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OPSIS. The change of weight is analyzed from many angles, such as GIS temporal and spatial fluct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ities of Guangxi are fluctuating significantly, and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gradually widening. In the state of non-equilibrium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oexistence of "local highlands" and "U" rift valley becomes an important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and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policy promotion",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some parts of Guangxi have been brought into play. The regional value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appears, the core position of Nann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one super and more powerful" in Guangxi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the economic radiation capacity of Nanning, Guilin and Liuzhou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reduce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JL02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研究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杜辉;李同f;哈斯巴根;杨卫丽;;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2 陈文峰;孟德友;贺振;;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区域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刘李力;;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培育措施探讨[J];规划师;2010年12期
4 颜开发;刘洋;苏黎馨;;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张协奎;张泽丰;;基于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的广西城市规模效益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潘春彩;吴国玺;闫卫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7 马骁驰;欧向军;叶磊;;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演变过程及预警分析[J];城市问题;2013年05期
8 王晓玲;周国富;;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9 谢磊;李景保;何仁伟;赵中花;史文涛;;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城市问题;2013年11期
10 林敏;;广西县域综合竞争力排序及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5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霄霞;陆玉麒;;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2 侯红蕊;李志强;蒋庭菲;;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3 张光南;张海辉;杨全发;;中国“交通扶贫”与地区经济差距——来自198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4 王殿颖;文传浩;马文斌;;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李晓宁;姚延婷;;劳动力转移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研究——基于市场分割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6 刘重力;邵敏;;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基于马氏距离配对的倍差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6期
7 张藕香;童地轴;;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重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4期
8 周杜辉;李同f;哈斯巴根;杨卫丽;;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9 尹来盛;冯邦彦;李胜会;;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兼论3种测度方法的比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10 郝方方;石培基;陈丽红;;城市竞争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2 熊灵;魏伟;杨勇;;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1987—2009[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3期[C];2012年
3 汪鑫;王沣;;区域规划中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冀中南区域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3 林燕;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家庭化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匡远凤;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和利用效率[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周菁华;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风险及激励[D];西南大学;2012年
6 孙华臣;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D];山东大学;2012年
7 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胡艳;产业转移与经济转型:安徽的战略对策[D];安徽大学;2012年
9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张旭晨;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马翠;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贾蕾;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敏;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与分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潘澍之;收入不均等对人力资本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定燕;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赵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坤岩;天津经济地位及变动趋势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9 秦团明;兰州市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贡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魏三川;黄陵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奇松;秦伟良;徐志勇;;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杨玉中;张强;吴立云;;基于熵权的TOPSIS供应商选择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霍灵知,张明举,邓炜,欧阳东;重庆市区县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学刚;杨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5 倪鹏飞;;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城市经济;2001年Z1期
6 陈伟民,蒋华园;城市规模效益及其发展政策[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7 熊鹰;王克林;文先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8 张洪;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9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10 饶会林,丛屹;再谈城市规模效益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华;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分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年06期
2 付桂生;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4年01期
3 ;京、津、沪、穗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明显[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03期
4 孙霞;;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及对策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司金銮;胡章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对策创新——以江苏为例的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代琳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8期
7 高鸿鹰;武康平;;“集聚中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变化[J];生产力研究;2007年16期
8 杨晓波;;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剖析——从制度视角观察[J];山东经济;2007年06期
9 杨冬梅;;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制度解析[J];东岳论丛;2007年06期
10 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英;李世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世英;;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伟;;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韦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5 赵映慧;修春亮;;振兴东北前后哈尔滨市下辖县经济发展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春梅;吴启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政治周期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沈正平;翟仁祥;;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研究——兼与鲁南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杜瑜;徐建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R/S分析——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建辉;北京条约不会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差异[N];法制日报;2012年
2 朱厚泽;非公经济发展差异直接影响改革深度[N];发展导报;2001年
3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总部经济”魅力何在?[N];南京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程小旭;总部经济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5 杨再平 何勤华;会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做强县域经济[N];四川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朱志升 特约记者 严鹏举 通讯员 范银菊;温宿经济综合实力一路走高[N];阿克苏日报;2009年
7 李乐;“换届经济 ”预热 “第三梯队”集体发力[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记者 陈玮;兰州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近八成[N];兰州日报;2012年
9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主持 于勇;中国经济是否回升看东部[N];上海证券报;2012年
10 王式跃;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黄晖;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小芳;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2 卢丽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3 魏彦锋;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小勇;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纪誉;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虞囝;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耿伶玉;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立锋;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左聪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周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3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7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