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149

发布时间:2016-11-23 15:30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2010年12月25日14:06来源: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18;于津平;【内容提要】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关键词】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创新;中图分类号:F0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7-0035-0;引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长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

2010年12月25日 14:06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8

于津平

【内容提要】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此环境下,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出口导向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以市场化和全球化为方向,转变政府角色错位、破解资源约束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兼顾转型和就业关系是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重点。

【关 键 词】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0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257-0246(2010)07-0035-07

引言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早在1991年国家发布的“八五”规划中就提出了沿海地区率先转变粗放型增长模式的目标。“九五”规划正式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沿海地区应增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明确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的位置。政府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日益重视说明: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三,围绕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将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经济增长模式是政府制度约束和市场环境下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的综合结果。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都会伴随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经历了动态演变的过程。经济增长模式的动态演变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刻画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而后者则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原有轨迹。经济增

长模式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全球化视角明确转型方向、把握转型时机、制定有效政策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高速经济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强调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背景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太慢,而是因为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较多文献用“粗放、低效”等词语去进行概括,也有大量文献根据中国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这一事实,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归类为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遭遇全球经济衰退和资源环境约束硬化的瓶颈,旧有增长方式累积的种种问题已经逐步显现。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骄人业绩主要归功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中国可能是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中国在享受全球化利益的同时,危机和责任也会随之而来,作为当代历史上最为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正面临巨大的挑战。①

为什么要对一个看似成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转型?怎样把握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时机和要点?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政府和微观主体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于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回答,仍需开展深入研究。

一、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模式演变规律

经济增长模式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的差异性是衡量经济增长模式特征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文献围绕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探索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可以指一定时期人均产出的增加,也可以指一定时期生产总量的增加。各国经济增长率较多以经济总量的增加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状况。1950年代阿波罗默维茨(Abramovitz)和索罗(Solow)等从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出发,将经济增长的动因分为三个部分,即技术进步、资本增长和劳动力增长。该理论将技术进步看成外生参量,但给出了用索罗残差衡量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思想。利用这一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方法,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麦迪孙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可观,

1950-1973年间,日本的TFP年均增长率高达5.79%。②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TFP的增长很慢,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大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例如,阿文扬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以及要素配置的改善,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因此其经济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③

也有大量研究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金融深化、研发、产业结构、规模经济和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熊彼特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企业家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首先抛弃了技术外生性的假定,将技术进步看成是竞争性企业投资知识生产的结构,将发明和创新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使得从制度上探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成为可能。④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包含教育、研究开发、开放等一系列内容。一些实证研究对各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证:识字率、入学率、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⑤出口占国内生产份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制造业占GDP份额越高,经济增长越快;⑥政府消费在GDP中的份额越大,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慢;⑦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⑧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变化离不开经济社会环境,对美国经济增长历史的研究将减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和创新被看成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⑨

2.经济增长模式演变规律

许多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模式特点。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技术成熟过渡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和后工业社会阶段。按照罗斯托的定义,在向技术成熟过渡阶段的主要表现就是制造业发展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发展壮大并代替“起飞”阶段的老部门;对于大众消费阶段,其前兆是社会关注力与资源配置会由偏重生产向偏重消费转折,社会关注最广义的福利问题,同时资源越来越倾向于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普及。⑩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比较显著,从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阶段看,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罗斯托的第四、第五阶段密切相关。

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也是这一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波特根据经济增长不同阶段要素投入的贡献,将一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以及财富驱动四个阶段。(11)钱纳里认为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在工业化的初级、中级阶段,要素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当经济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要素的投入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因素。以上研究给出的结论就是,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伴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会由依靠要素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演变为依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经历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至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演变。18世纪中期之前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以自然投入为主,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的一个世纪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而在19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大量实证分析表明,现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的贡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贡献归因于生产率的提高。(12)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归纳,得出了著名的克拉克一配第定理,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由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在此基础上,库兹涅茨进一步提出了产业的发展规律,即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三次产业的作用不同,产业结构经历了农业向工业以及工业向服务业部门演变的轨迹。

关于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开放模式选择一直是国际经济学领域富有争论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不存在统一的模式,有些国家采用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近20年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了开放战略的调整,出口导向型战略逐步成为主流。从实践上看,,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业绩也优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出口导向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对比较优势的利益进行了论证,认为立足于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之源,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取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利益。

(13)伴随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禀赋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会由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密集产业演变。不少研究从知识的外溢性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参与全球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实际上无论是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还是中国的发展经验也佐证了出口导向型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但基于国际分工利益和这一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存在着大量的反对观点。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相比,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共同点在于:第一,出口和投资增长强劲;第二,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第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较强;第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但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自身的特色。首先,在经济体制上,中国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国有经济在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在开放上,中国采取渐进式的开放路线,资本市场和服务业的开放滞后于制造业;(14)再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国内区域和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中扩大,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率小于国内生产增长率;最后,中国政府部门在经历多年改革开放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控制和干预经济的激励,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的占比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出口导向型的东亚国家。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诠释存在大量的研究。制度改革、开放、人力资本和金融深化都被一些研究验证为经济增长的原因。(15)尽管在此方面的实证分析依然需要深入探讨,学者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粗放型。经济增长依靠大规模的要素投入,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率特征显著。(2)出口导向。依托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形成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外资利用的区位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借助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转移,造就了全球制造品的重要生产基地。(3)非均衡发展。在渐进式改革中,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此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4)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十分突出,制造业是改革开放30年间

 

 

下载地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149.Doc

  【】

最新搜索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1

商品售出后,要求卖方在未来回购或者包含很可能行使的回购权。如

今天是2013年2月8号 小雨 星期五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一(下)期末物理试

前定与自由

201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亿元,增长(  );

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

transcad 6.0 破解版

谈谈你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8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