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的形成、演化及机理研究——以淮北市为例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锁定 + 煤炭资源型城市 ; 参考:《地理科学》2015年10期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跟踪研究了淮北市工业结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淮北市产业结构锁定效应显著。在中兴期及以前时期,工业结构长期锁定在煤炭采掘、电力、纺织与服装加工、农副食品加工4个主要行业;进入衰退转型期后,以精细化工、建材加工、机械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等为代表的接续替代行业兴起,工业结构逐步解锁。通过对淮北市工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工业行业集中系数、产出锁定系数、就业锁定系数演化的分析,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与演化会经历产业导入期、弱锁定期、中度锁定期、强锁定期、解锁期5个阶段,且各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异。最后,从资源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产业政策因素以及观念因素6个方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和演化的机理。
[Abstract]:The success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aibei City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viation and shar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ck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aibei City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period of Zhongxing and befo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locked in the four main industries of coal mining, electric power, textile and clothing processing, and agricultural and auxiliary food processing for a long time. After entering the period of recess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manufactured by fine chemicals, building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Metal smelting and process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placement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gradually unlock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output lock coefficient and employment lock coefficient in Huaibei C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ocking in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will experience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 introduction. Weak lock period, moderate lock period, strong lock period and unlocking period are five stage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re different.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six aspects: resource factor, social factor, technical factor, market factor, industrial policy factor and concept factor.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4)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ZB0141)资助
【分类号】: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平,玄兆辉;抚顺主导产业演替与城市经济发展及对其它煤炭城市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2 卢万合;刘继生;那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仿真分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3 李文彦;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地理学报;1978年01期
4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5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6 刘耀彬;张安军;;中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效益动态比较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7 朱铁臻,程鑫;试论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年05期
8 陈飞翔;黎开颜;刘佳;;锁定效应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9 谢里;谌莹;刘文娟;;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聚水平测算[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10 周鑫;许学工;;沧州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区域发展战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敦;付永琦;;江西省城市经济效率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桂秀梅;;我国玉米病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3 张志转;施倩倩;朱永和;;我国农业领域各专题的发文量与被引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4 张凤巧;王元立;曹克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5 郭宁;李新;;基于SSM的滨州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6 刘萍;桂秀梅;张俊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王树桐;张凤巧;曹克强;;我国苹果树腐烂病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8 高洪鼎;张阳生;;转型期西安与周边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9 李勇;李俊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周口市各县投资环境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欢欢;;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文化发展繁荣[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飞翔;马建全;宋文玲;;中国出口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的特征:1998~2008年[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郭凯峰;李霁;;1991—2008年云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基于城镇化在云南桥头堡建设进程中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瑞峰;王虎;杨志勇;;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叶济蓉;;文献计量学在果树学文献研究中的应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7 禄旭光;张卫平;;关于解决我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的几点对策[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禄旭光;张卫平;;关于解决我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的几点对策[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郑雨田;;学术期刊知识产权研究文献分析[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欣;张卫平;;关于解决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的几点建议[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袁宏志;盘锦市产业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罗经华;金融危机与产业均衡[D];浙江大学;2010年
7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项泾渭;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力指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俊峰;信托财产权能的效用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国强;2000-2008年美国、英国体育教学研究状况及趋势[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曹玉;黑龙江农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宠华;白银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泊;港口业上市公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黄海龙;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赵海;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何婷婷;云南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砾群;李芬;;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上饶市12个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2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王坤;;基于“钻石体系的”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3期
4 张小平,甘仞初;产品兼容性和企业的合作与竞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尹红炜;孟宪忠;帅萍;;资源型城市选择接续产业的PCDL模型研究——以东营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10期
7 吴诗荣;;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6年05期
8 刘志高;王缉慈;;共同演化及其空间隐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黄树辉;;产业对接患上左派“幼稚病”[J];大经贸;2006年07期
10 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刘玉珂;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平;我国煤炭资源最适耗竭与可持续利用系统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业;云南丰富的煤炭资源[J];云南电业;2000年05期
3 胡晓清,任一鑫;煤炭资源形势分析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4 沈洪,张燃,任培民;基于欧式期权的煤炭资源价值的估价[J];中国煤炭;2001年07期
5 董维武;国外煤炭资源的管理——美国、南非、俄罗斯的实证分析[J];中国煤炭;2001年09期
6 叶柏青,陈立新;煤炭资源价值与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1年01期
7 刘天绩,鞠崎;加强对西部优质煤炭资源的研究[J];青海国土经略;2003年02期
8 崔德文;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9 王满银,汪应宏;我国当前煤炭资源的运输调配及优化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10 汪惠清;开发西部煤炭资源与发展综述[J];中国矿业;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正奇;;关于湖南实现寻找煤炭资源大突破的战略思考[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宝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我省煤炭资源[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仲秋;;龙岩市已探明煤炭资源状况及远景资源区预测[A];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研讨会专辑[C];2005年
4 ;河北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评价[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林金本;;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及对策研究[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传礼;叶水泉;;江苏煤炭资源供需形势和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陈泉霖;;福建煤炭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沫;李栋;;关于新增煤炭资源成本的若干问题[A];2006煤炭经济研究文选[C];2006年
9 吴娟英;;煤炭资源成本缺失及其补偿政策[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汪自书;李英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环境可持续策略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立林;河南全面整合煤炭资源[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佟悟;有偿使用立好规矩[N];中国煤炭报;2001年
3 记者 李红霞;整合煤炭资源 推行有偿使用[N];长治日报;2006年
4 记者 段鹏;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战全面打响[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记者 方方;11部门发文规范煤炭资源整合[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林非;黑龙江省将开展煤炭资源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孙佳岩 贺小苹;黑龙江将启动煤炭资源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贺晓苹;开启寻找煤炭资源的新征程[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韦;政府发力 政策保障 多方联动[N];中国煤炭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明确煤炭资源整合六原则[N];中国煤炭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杨;基于多条件约束的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胡文国;煤炭资源产权与开发外部性关系及我国资源产权改革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安歌军;煤炭资源价值及其延伸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韩景敏;基于工作流的煤炭资源管理信息模型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孙祥斌;山东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6 杨显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涛;基于实物期权的煤炭资源投资决策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8 赵震宇;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杨伟民;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 杜吉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构建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介燕;山西煤炭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2 陶俊辉;我国煤炭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3 袁碧玉;陕西省煤炭资源投入产出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4 李宁;贵州省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晶;我国煤炭资源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宝力格;我国煤炭资源最适耗竭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原;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供给安全保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黄金鑫;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煤炭资源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王传鹏;煤炭资源整合组织管理系统复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6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0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