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产业转移 + 推拉模型 ; 参考:《浙江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推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可以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从实践上看,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地区鞋业、纺织服装业等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水泥、建筑陶瓷等高耗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渐成趋势和规模,对此急需从理论上对其加以研究和总结。本文以温州鞋业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例,运用历史分析法、典型个案分析法、实证检验法等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对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国外相关的产业转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普遍规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社会条件、政治制度、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别,各国产业转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分析我国国内产业转移时,有些理论不能不加取舍地简单套用。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对产业转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较强的基础,但对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产业转移实证研究方面也还较为薄弱。 (2)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其中,“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两次产业转移,不是处于战争状态,就是以备战为背景,都是在战争环境逼迫下被动进行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始终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一旦战争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产业转移就趋于停滞甚至发生逆转。“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产业转移则是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民营资本为主的东部地区产业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自发地向内地拓展的结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预期必将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真正的工业腾飞。 (3)目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有高耗能、污染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前一类产业转移需要合理规划,并适当加以规范与控制,对后一类产业转移则需要加以政策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有扩张性动机,也有撤退性动机。不同转移动机的企业在目的地选择上明显不同。扩张性企业往往会有选择地进行设点布局,而撤退性企业则往往处于“肓流”状态。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转移方式,往往与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及目的地密切相关。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粘性”明显,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成效并不太理想,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转移方,包括转移地政府及企业自身;另一方面来自于承接方。制度环境是中西部地区的明显弱势,此外东部地区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在中西部地区相对缺乏,这些都不利于产业转移。 (4)从产业层面上看,2006年前后我国鞋业开始发生“雁行模式”的产业转移,即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些理论进展。 (1)简单的产业转移推拉模型难以解释当面临相同的推力、拉力和共同的中间障碍因素时,为什么有的企业选择了转移而有的企业却没有选择转移?为此,本文把企业家因素引入到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内,构建了扩展的产业转移推拉模型。 (2)提出了“相对优势耦合”的产业转移机理。产业转移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就在于东部地区企业优势与中西部地区投资优势能否真正做到动态的优势耦合。 (3)对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移经历了一个从两者“逆向流动”到两者“逆向同向并存”的两阶段演变过程。 (4)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动力结构,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相关制度创新和政策框架的构建提供依据。取得的成果对全面认识我国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有重要理论价值,对我国产业转移制度创新和相关鼓励政策制定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从实践层面上看,可以为加快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7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谋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3期
3 张少军;;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9年02期
4 山社武;刘志勇;张德生;;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5 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6 周恩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J];党的文献;1996年03期
7 周恩来;关于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J];党的文献;1995年03期
8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9 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10 李文星;袁志刚;;中国就业结构失衡:现状、原因与调整政策[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方澜;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6 陈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7 阮建青;基于产业集群模式的农村工业化萌芽与成长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江霈;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楠;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余俊波;政府政策、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红姣;产业集群转移机理研究和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陈军红;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李守远;产业转移下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李淑香;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张宁;东企西迁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健;泛珠区域产业转移的结构效应与环境效应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王计强;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梁幸福;劳动力区际流动是否阻碍了产业的空间转移[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7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2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