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4 09:39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 产业结构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2期


【摘要】:本文基于一个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显示,空间溢出效应是考察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整体层面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动力已由产业结构调整转换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且产业结构"服务化"倾向的高级化调整是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原因。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人口规模的约束:工业化阶段的地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城市化阶段的地区经济增长则可以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中获得较为明显的"结构红利";中等规模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转换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谨慎地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以避免破坏具有"结构性增速"特征的工业化结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化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负向影响的主要途径。
[Abstract]:Based on a two sector economic growth model,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285 cities and cities in China for 2003-2012 years. The 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 is used to test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productivity promotion.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space spillover effect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production. From the overall level, China's urban economic growth power has changed from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advanced adjustment of the "service" tendenc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nter the "structural deceleration"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whole and productivity promo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ize of urban populati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more dependent on the growth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hile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rbanization stage can obtain a more obvious "structural bonus" in the adjustment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of medium-sized and above cities is gradually converted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hould be carefully adjusted to avoi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growth". The promo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on rate is not only the main movement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the future. Force is also the main way to resolv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n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城镇化约束和引导下的产业转移的模式;路径与组织研究”(批准号71473037)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基地重点项目“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溢出的视角”(批准号2015KYLX01)
【分类号】:F121.3;F1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2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2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3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4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5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6 杨碧琴;霍伟东;;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提高劳动资本存量[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7 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8 郑效晨;刘渝琳;;FDI、人均收入与环境效应[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9 杨勇;;西部在全球化逆转期的转型优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10 张军涛;毕乐强;纪昭君;;东北三省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陈健;岳书敬;;产品内国际分工、地区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项英辉;欧阳文静;;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陈明鑫;浙江省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和优化[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高小钧;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节能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李白昱;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徐玉锋;人力资本、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周梅兰;广东省产出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九利,白暴力;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法估计[J];经济论坛;2004年11期

2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3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5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7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8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9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10 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鸿军;戴昌钧;;生产率增长与体面劳动的关系解析[J];前沿;2013年07期

2 冯海发;我国农业总生产率的具体计算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87年06期

3 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测度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J·布拉德福德·德隆,龚伟同;脆弱的生产率增长之源[J];商务周刊;2003年19期

5 杜宽旗,蒙肖莲;生产率增长的需求和供应分析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6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理论综述和相关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7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比较[J];经济师;2007年02期

8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原子论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年11期

9 王荧;;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解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庆昌;;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理论综述和相关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2 戴昌钧;;以生产率增长为导向,实现上海经济形态的转型[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4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6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7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超;陈涛;;HPC生产率模型的合成[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述忠;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10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信;生产率增长带来新问题[N];经济日报;2003年

2 文雪梅;美经济界开始警惕生产率增长放缓[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郎楷淳;IT为美国经济挑担子?[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4 逢佳;美国生产率表现强劲为联储宽松政策提供空间[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李宁燕;IT投资下降意味什么?[N];中国经营报;2001年

6 记者 袁蓉君;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金融时报;2012年

7 本报华盛顿特约记者 李正信;美国生产率下跌引起总统关注[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王哲;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中国贸易报;2012年

9 徐斌;美元走强意味着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戴昌钧;上海要主动向更高级经济形态转型[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国珍;结构变动对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金剑;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5 程永毅;生产率增长、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斌;江苏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熙;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清江;石化上市企业纯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4 张冬;效率资本对中国各地区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5 陈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伟;工业化与江苏区域农业生产率增长[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鸿;在华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及其门槛效应[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思阳;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陈錾宇;国内市场一体化、外部经济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龚健健;区域集聚、环境污染及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生产率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8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28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