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偏好的群体差异及其收入分配政策效应
本文选题:收入分配 + 群体差异 ; 参考:《财经科学》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探讨当前我国不同劳动群体闲暇偏好及其偏好变化对相关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初级劳动者来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满足他们对商品的需求;对于大部分处于中间层的劳动者来说,提供休假制度比降低日工作时间更有意义。为延长高层群体的劳动时间又缩小高低收入群体收益分配的差距,较合适的办法是降低劳动所得累进课税的税率而提高资本所得累进课税税率。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working groups' leisure preferences and their changes on the effects of relevant polici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primary work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meet their demand for goods; for most workers in the middle class, it is more meaningful to provide leave than to reduce daily working hours. In order to prolong the working hours of the high-level groups and narrow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between high and low income groups, the more appropriate method is to reduce the tax rate of progressive taxation on labor income and raise the progressive tax rate on capital income.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Y024资助
【分类号】: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2 郭庆旺;吕冰洋;;论税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3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安铁通;;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3 万宝珍;江西建设食品大省的经济计量检验与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时间;数据包络分析在我国汽车工业经济规模研究中的应用[J];汽车工业研究;2003年02期
5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王秀模;李研妮;刘茜;;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杨文建,舒平;水库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4期
8 张立,王学人;我国企业科技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财经科学;2002年S1期
9 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10 姜国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失衡与矫正[J];财经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丛屹;闫亚玲;;劳动要素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5 张长生;;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基于“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的分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刘志国;;扩大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沈坤荣;刘东皇;;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8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要素收入分配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勾红洋;;《资本论》与劳动收入比例研究——基于两部类模型的分析方法[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慧群;代建制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珊;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4 戴劲;和谐社会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6 郑誉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望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卢寅昊;中美劳动成本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乃文;现阶段中国初次分配劳动报酬份额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宁宁;我国国民收入部门间流量模型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4期
3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4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5 李慧中;黄平;;中国FDI净流入与贸易条件恶化:悖论及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6 陈志武;;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J];国际融资;2008年09期
7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8 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J];经济研究;1986年02期
9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J];经济研究;1988年06期
10 李实;对收入分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对陈宗胜教授评论的答复[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边华;;浅析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均衡化和社会化——从市场社会主义资本社会化中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6期
2 胡莹;;从收入分配的视角解读经济和谐[J];桂海论丛;2007年04期
3 郑宏伟;;浅谈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4 白翠兰;;构建和谐社会与财政政策的分析[J];财会研究;2007年04期
5 黄世贤;;论建立公平公正收入分配体系的现实意义[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马伯钧;;按净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的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05期
7 ;涨薪增收 政府有责[J];工友;2011年03期
8 王秀云;;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J];中外企业家;2011年12期
9 马伯钧;按净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的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05期
10 程恩富;略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与厉以宁同志商榷之二[J];世界经济文汇;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仲长远;李优亮;郭艳霞;李阳;;新时期北京市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与思考[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李萌;王勇;;新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及对策[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钟棣;;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在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谢维俭;;重新认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魏慧娇;李楠;朱能;田U
本文编号:1930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3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