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结构多元化与碳排放相关性研究
本文选题:经济发展 + 产业结构多元化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2期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经济计量学的修正结构多元化系数(MESD),并应用于上海经济结构多元化与碳排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产业结构调整,上海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GDP能耗下降),但碳排放总量仍持续上升,且能源消耗增长倍数与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MESD)相关性显著,有递增态势。传统的能源效率控制政策已不适用于上海等长江下游发达城市,"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和能源结构调整应成为该地区未来能源政策的发展方向。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ified structural diversity coefficient based on econometrics and applies it to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Shanghai.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nergy use efficiency of Shanghai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en thousand yuan (GDP) is decreasing, but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is still rising,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multiple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tradi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 policy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ed citi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uch as Shanghai. The "top-down" total amount control and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should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nergy policy in this region.
【作者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F127;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熊宇迪;李生才;冯长根;;环境化学技术新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3 魏群;;我国能源结构演进及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朱鹏;;1995年以来天津市能源消费及其与产业结构演进关联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1期
5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6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7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8 李磊;肖光年;;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无锡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9 吴建新;;全国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10 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永琴;王晓鹤;;浅析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变[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朱鹏;;1995年以来天津市能源消费及其与产业结构演进关联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雷;李艳梅;;结构节能: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曹孜;沈珍瑶;;基于能源消费的工业部门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李想;王仲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省碳排放驱动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臧良震;张彩虹;;中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与CO_2排放量的动态响应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5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怀c,
本文编号:1945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4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