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增长、就业及减排目标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10:33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优化 + 投入产出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5期


【摘要】:该研究建立了投入产出框架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在减排目标、GDP增长率、就业率的多重约束条件下,测算了中国实现国民经济最小波动的最优产业调整路径,揭示了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下应当鼓励和控制发展的重点行业:产值提升最大的应包括批发零售贸易、公共与居民服务业、机械电气设备制造维修业、住宿餐饮业等排放系数较低且最终需求水平较高的行业,产值下降最大的则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石油加工及炼焦燃气等,这些行业无疑是实现国家在稳定增长前提下减排目标的关键。通过调整约束条件的强度,研究发现,随着碳减排约束的收紧、以及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所需的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会逐渐增大,并且减排力度加强所要求的结构变动比经济增长率提高所要求的变动更大,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实现减排任务比片面追求GDP增长率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由于模型解得的理论最优变动率普遍小于过去10-20年中国各行业的实际增长率,因此本研究提出的"降排放、保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矿产开采业近10年的实际变动率已经接近模型求解的最优调整方案,但是大多数行业的实际增长值要远超过理论最优值,所以适当放缓增长步伐,能够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能耗及排放强度。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put-output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multiple constraints of GDP growth rate and employment rate of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the optimal industrial adjustment path to realize the minimum fluctu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is calculated. It reveals the key industries that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controlled in the contex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output value should include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public and residential services,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The industries with lower emission coefficient and higher level of final demand, such as the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saw the biggest decline in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electricity, thermal power, metal smelting and calender processing, and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coking gas, etc. These industries are undoubtedly the key to achieving the country'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on the premise of steady growth. By adjust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tightening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nstrai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growth objectives, the requir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ange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required by the intensity of emission reduc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required by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more difficult and more costly to achieve emission reduction than the one-sided pursuit of GDP growth rate. Since the theoretical optimal rate of change obtained by the model is generally smaller than the actual growth rate of China's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past 10-20 years, the scheme of "reducing emissions and maintaining growth" proposed in this study has certain practical feasi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actual rate of change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he mineral mining industry in the past 10 years has approached the optimal adjustment scheme solved by the model, but the real growth value of most industries is far more than the theoretical optimal value, so the pace of growth has been slowed down appropriately.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intensity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proper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employment rat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碳排放水平与要素总成本关系探讨”(编号:71203070)
【分类号】: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诗一;吴若沉;;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能源强度降低与二氧化碳减排:全国及上海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2 巴曙松;吴大义;;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6期

3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4 姚昕;刘希颖;;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11期

5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杨超;王锋;门明;;征收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7 蔡圣华;牟敦国;方梦祥;;二氧化碳强度减排目标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力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04期

8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年09期

9 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10 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虹;王勋;袁东学;;北京生活能源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据;2009年05期

2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3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4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5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6 公维凤;周德群;王传会;;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经济增长优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7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8 杨磊;李贵才;林姚宇;;影响城市居民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要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9 王桂新;武俊奎;;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10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咪咪;陈天祥;;我国居民生活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孜;沈珍瑶;;基于能源消费的工业部门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5 胡剑波;周葵;安丹;;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产业部门及其碳排放关联度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徐晓亮;许学芬;;资源税改革的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7 李艳梅;杨涛;;产业结构演进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8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郝珍珍;李健;葛春景;;基于产业影响和空间重构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以天津市为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10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3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秦湘灵;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牛彦涛;不确定城市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研究及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皓;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米倩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4 朱然;基于TIMES模型的电力行业控制CO_2方案优选[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娜;居民能源消费与产业转移下的中国能源消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英武;企业碳排放权需求及生产运作优化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陈怀连;中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丁永霞;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时空变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荆哲峰;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鹏;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经济增长的系统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2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3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4 张志柏;;中国能源消费因果关系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3期

5 石奇;尹敬东;吕磷;;消费升级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6 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J];财政研究;2009年10期

7 郭运功;赵艳博;林逢春;白义琴;;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变化特征研究——以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6期

8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9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10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诗一;[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孔令丞;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3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蕾;李光明;沈雁文;黄菊文;;中国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与碳减排措施[J];科技资讯;2008年03期

2 赵志凌;黄贤金;赵荣钦;;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策略[J];唯实;2011年01期

3 钟锦文;张晓盈;;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8期

4 李志青;;谨防比例性减排目标下的反弹性排放[J];环境经济;2010年03期

5 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朱启荣;言英杰;蓝美丽;;试析碳税与碳关税政策的局限性[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郭广涛;郭菊娥;席酉民;孟磊;;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降耗效应测算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8 吴和成;基于随机最终需求的投入产出控制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年06期

9 黄伟,张阿玲,张晓华;我国区域间最终需求带动效应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9期

10 周彬;区域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新疆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海宽;;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2 王景龙;;向碳减排行动建一言[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6 黄馨;李少睿;;国际碳减排博弈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吴净;;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分析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曹卫东;;发展绿肥是实现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曾令华;;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10 竹涛;赵金龙;邰世康;陈旭;方岩;;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张艳燕;低碳化学品助力碳减排[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记者 李雪艳;天平保险再购1428吨碳减排指标[N];中国保险报;2010年

3 岳瑞芳 符静;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完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王建军;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N];中国信息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张欢;国内自愿碳减排首单交易在京诞生[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记者 涂露芳 实习生 哈滨;北京推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N];北京日报;2009年

7 记者董克伟;我国自愿碳减排完成首单交易[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岳瑞芳 符静;北京环境交易所将推出自愿碳减排标准[N];中国改革报;2009年

9 记者 王颖春;国内自愿碳减排首单交易在北京环交所达成[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扎西;我国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达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结构与部门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3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刘宇;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帅先富;要素和市场约束下海南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与路径选择[D];湖南大学;2012年

9 周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般理论及其对长三角的应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影;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三蓉;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丽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邓俊;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俞莉;江苏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D];江苏大学;2005年

6 乔斐斐;FDI对山西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茹欣;优化产业结构与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8 闵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赵婷婷;FDI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吴安平;金融支持对重庆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54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54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