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就业人口时空格局演变之测度
本文选题:无锡 + 测度 ; 参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摘要】:就业变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研究无锡就业人口时空格局演变不仅可以间接揭示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状况,也可为引导人口和产业协调布局提供依据。为此,选择无锡为研究区域,应用1985~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与普查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梳理就业人口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并总结特征。结果表明:(1)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具有圈层结构和集聚特性,并表现出郊区化趋势;(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郊区化特征明显,由集聚变为分散。轻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污染行业就业人口向城市北部移动,重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低污染行业就业人口向城市南部变动;(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一方面总体表现为集聚态势,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中心向四周逐渐缓慢扩散的特征。
[Abstract]:There is an inseparabl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ment change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ce-time pattern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in Wuxi can not only indirectly reveal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but also provide the basis for guiding the coordinate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herefore, Wuxi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the data of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1985 to 2010 are applied to the census dat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patial Gini coefficient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whole and local levels are analyzed. Comb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and summing up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employed popul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i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and shows a suburbanization trend.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obvious, from agglomeration to dispersion. Light, labor-intensive and highly polluting industries with jobs moving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ity, heavy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gglom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gradual diffusion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
【分类号】:F249.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伟;路林;;北京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0期
2 俞晓晶;;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06期
3 王静;杨小唤;石瑞香;;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4 邵晖;;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5 曹广忠;缪杨兵;刘涛;;基于产业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以北京主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6 周尚意,李新,董蓬勃;北京郊区化进程中人口分布与大中型商场布局的互动[J];经济地理;2003年03期
7 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8 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9 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年02期
10 王桂新;陈冠春;;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J];人口学刊;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娜;;产业结构演变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2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3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何莲娜;;基于城市布局要素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1期
5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6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7 林善浪;张惠萍;;通达性、区位选择与信息服务业集聚——以上海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Retailing Centers in Beijing from Consumers' Perspective[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2期
9 虞孔卡;张干;;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1期
10 江有晨;张友仁;;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基于动态分析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关海玲;陈建成;张晓静;;国有森工企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2 缪杨兵;;构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秩序——以三亚荔枝沟片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3 徐勤政;吕海虹;曹娜;谢欣梅;;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反思[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2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淑玲;基于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路径选择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斌;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马瑞华;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赵哲远;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静;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的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4 伍贤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史浩然;宜居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构建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伟伟;北京市银行业空间布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彦纳;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黄晔;中印两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冬旭;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镇成;三次产业视角下渝东南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2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年02期
3 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4 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5 梁进社,楚波;北京的城市扩展和空间依存发展——基于劳瑞模型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5年06期
6 冯健;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5年08期
7 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8 林坚;汤晓旭;黄斐玫;苗春蕾;;城乡结合部的地域识别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北京中心城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08期
9 周长林;孟颖;;国家战略下的天津产业空间发展思考[J];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10 涂人猛;城市边缘区——它的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才算现代化国家[J];内蒙古林业;1993年02期
2 程英;;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10期
3 张永领;;深圳市就业人口增长的灰色预测与分析[J];统计教育;2008年08期
4 尹骏;彭新育;;广东省产业结构中就业人口变化趋势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5 张惠;杨爱年;;基于协整理论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6期
6 杨艳妍;;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缓解就业压力——泉州市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郭建设;我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年Z2期
8 罗健波;广东在业人口行职业构成分析[J];南方人口;2004年01期
9 江启宇;;广东高职高专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0期
10 叶檀;;全球就业无复苏[J];竞争力.三联财经;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宝树;;城市外来人口的差别特征和城市化的差别效应[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王栋枝;张丽辉;;沈阳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赖存理;金汝斌;;影响浙江劳动就业的因素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所四方合作研究课题组;;台湾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5 王振波;朱传耿;于涛方;;中国人口就业空间分布定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樊纲;;中国的长期发展与社会保障[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7 张丽;;20世纪早期香港华人的职业构成及生活状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8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都市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丽;宋澄宇;;“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赖存理;张耀东;;浙江劳动就业发展的十大趋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叶晓楠;中国就业人口中女性超45.4%[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宗文雯;园区就业人口平均26岁[N];苏州日报;2008年
3 省人口普查办供稿;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N];陕西日报;2000年
4 张泽伟邋薛飞;信息产业实现就业人口超5000万[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郭紫纯;社科院报告称我国中产阶层占就业人口15%且年增1%[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杨祚星 刘剑秋;我市城镇户均就业人口增长3.5%[N];张家界日报;2006年
7 杨学聪;本地与外地来京人员职业选择互补性强[N];北京日报;2007年
8 朱剑红;沉甸甸的8%[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昊 实习生 王峤;长沙优厚待遇吸引湘籍学子返乡[N];北京日报;2009年
10 中国林科院 曹煦;林产品出口问题值得深思[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雁玲;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白雪瑞;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陈飞飞;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人口老龄化、政策选择和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7年
6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公磊;城市化、分工和经济发展[D];辽宁大学;2012年
8 梅冠群;我国“资源诅咒”形成的条件与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赵蕾;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仲秋;我国就业结构合理性的人口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茹茹;基于回归分析的山东省就业人口预测模型及数据失真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白霞;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张雄;中国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D];贵州大学;2008年
4 徐传超;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5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玮;基于GIS支持的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顾丽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9 宋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互动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10 车燕;日照市规模经济人口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7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5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