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本文选题:外需 + 内需 ; 参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经济增长缓慢,使我国出口增速下滑。为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赖外需转变到主要依靠内需上来。在我国目前投资率较高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落在拉动消费上。我国目前消费率偏低的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居民收入较低以及城镇化水平较低。要刺激消费,必须改变政府的收支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提高城镇化水平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mainly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Influenc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west is slow and the export growth of our country is declining. Therefore, we must change the way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relying on foreign demand to mainly relying on domestic demand. In the case of high investment rate before our country, the economic growth side is changed. The reason for the low consumption rate in China is the government policy orientation, the lower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and the lower level of urbanization.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we must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文涛;;当前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05期
2 晁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钱纳里模型能解释吗?[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3 李英;;农民增收、消费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4 董小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5 任彪;柴亮;;我国消费、投资与出口的协调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罗云毅;我国当前消费率水平是否“偏低”[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7 乔为国;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8 王雪峰;李京文;;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曾光;;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研究——基于2010年省际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10 王子先;;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J];求是;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益君;李志平;;2006年中国经济走势各方观点综述[J];北方经济;2006年14期
2 张宏伟;;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影响因素测度研究——基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扩展和应用[J];出版科学;2011年02期
3 屈路;;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深层思考——基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王立国;张洪伟;;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制度与投资决策问题研究——基于完善投资体制和投资决策科学化的文献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5 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6 晁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钱纳里模型能解释吗?[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7 李勇坚;夏杰长;;我国经济服务化的演变与判断——基于相关国际经验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8 张宏伟;;中国入境旅游的文化差异效应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4期
9 邢志平;;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研究——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保险制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孙友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思考——兼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居民消费率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巍;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付立春;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王晓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程实;基于均衡视角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张蕊;基于城乡统筹的我国投资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黄海涛;中国住房价格水平与波动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10 李晴;人口老龄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伟;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燕霞;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静;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袁佳;经济增长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疏礼芳;最终消费支出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柴亮;河北省科技状况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7 乔姗姗;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和外汇储备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鲁元娜;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忠旗;“三缺口模型”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案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凤;金克琴;;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殷玲;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3 王芳,王景东;我国城镇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4 王学民;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分析研究[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5 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J];财贸经济;2002年05期
6 卢中原;关于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7 许永兵;;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再认识——兼评关于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几种流行观点[J];财贸经济;2005年12期
8 孙国锋;王家新;;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12期
9 申秋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7年05期
10 于桂娥;王玉昭;;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权重设计[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红强;张晋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年08期
2 王秀芳;贺颖;;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的原则问题探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林艳;;浅析缓解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04期
4 高媛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瓶颈因素及政策展望[J];市场论坛;2009年06期
5 刘峥;;浅议我国消费率与投资率现状[J];中外企业家;2009年04期
6 车春鹂;高汝熹;李铁霖;;低消费率对中国经济危害的实证分析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7 卢万青;张伦军;;我国内外需失衡的原因探析——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10期
8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内需与外需究竟谁更重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8期
9 何玉付;刘海燕;;浅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J];中国商贸;2009年15期
10 陆国梁;推进信息化,拓展“内需”和“外需” 加速促进经济转型[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公共投资与私人消费:我国经济内需型增长的两个引擎[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吴云勇;;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郭铁民;;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赵宁渌;薛长顺;;十年创业集约路——靖江百货大楼经济增长方式调查[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黄晓芬;诸大建;;资源生产率和循环经济[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华丽萍;;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策略下提高土地使用率的探索[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冯俊华;;试论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田志刚;孙龙;;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监测与评价方法探讨[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武义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衡量[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10 丁任重;郭洪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标 通讯员 钟政协;热议稳定外需扩内需 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中山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波;外需跑赢内需 通胀压力依旧[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柯罗;应该反思内需怎么会变成外需[N];北京日报;2011年
4 叶檀;以内需替代外需的趋势逐渐显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记者 袁蓉君;内需稳定能够降低外需减速影响[N];金融时报;2011年
6 老臣;摆正内需和外需的关系[N];农资导报;2010年
7 记者 孟斯硕;谢伏瞻《求是》撰文:发力扩内需不等于偏废外需[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YMG记者 孟宪臣 通讯员 姚建军;拓外需扩内需 双轮同驱 积极转主动调 再踏征程[N];烟台日报;2011年
9 刘斌;我国焦炭内需外需都呈增长[N];中国矿业报;2003年
10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张昌彩;政策稳中求变 内需弥补外需[N];中国信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世杰;论国内需求与汇率制度安排[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雷辉;改革以来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王晓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何刚;中国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付立春;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李变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秉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周青梅;转型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晗;优化我国内需结构的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东升;广东经济增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5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6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梁楠;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我国的现实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8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9 O晓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华东;粤、苏、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对比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6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