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 可持续发展 ; 参考:《系统工程》2014年01期
【摘要】:目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尚不协调,本文在国内外已有成果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包括经济发展力、环境承载力、社会发展力、科技创新力4个方面18个具体指标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进行测算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1年我国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呈"双剪刀口"状,为我国应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not coordinat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tries to build a se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18 specific indexes of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4 asp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pull open grad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1 is "double scissors mouth",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to deal with the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11JBGP013)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A02)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诸大建;上海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4期
2 郭庆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杨唤;陈学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价值工程;2009年07期
4 庄思勇;冯英浚;;基于DEA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01期
5 魏明华;黄强;邱林;郑志宏;;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水环境综合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徐林明;;福建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基于纵向拉开档次评价法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7 张晓东,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那书晨;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ex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王晓芳;宗刚;;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王晓芳;宗刚;;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5 梁辰;袁春;周伟;李爽;;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耕地系统协调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6 马建琴;魏蕊;;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华北地区农业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7 唐瑭;谭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9 王力峰;于春玉;刘阿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邓华灿;陈松林;;福建省区域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度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玉婧;孔静;;天津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4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5 吴文恒;朱虹颖;;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变特征:1985-2011[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李纳新;阿拉山口口岸经济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3 孙卫东;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2003年
5 田治威;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观[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常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灰色预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8 于冬;面向数字城市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温素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傅朗;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冉冉;河南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秀梅;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金娜;陕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飞飞;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孔静;天津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郭任;长株潭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鹏;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树金;成都平原土地协同调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袁清梅;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李育冬;原新;;生态城市建设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王平心,杨冬花;基于熵值法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5期
4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5 张青卫;;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现代管理范式转换[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6 但承龙;;耕地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5期
7 蒋本铁,郭亚军;具有“三维”特征的综合评价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郭亚军,潘建民,曹仲秋;由时序立体数据表支持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9 郭亚军;动态综合评价的二次加权法[J];东北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10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春雨;;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王飞强;张江山;曾维炜;;福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刘碧玉;杨海东;;大连港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以大连港为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仲维庆;;东北区域物流发展策略分析[J];北方经贸;2008年04期
5 崔素杰;;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及对区域经济的贡献[J];世界海运;2006年06期
6 张秉福;;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云南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7 张贡生;;改革以来中国的城市群思想及新城市群建设[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张贡生;;中国的城市群思想及新城市群建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9 彭春燕;;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8年03期
10 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晓萍;程龙生;;区间判断AHP在江苏省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樊新生;李小建;;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以河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石玉凤;王尚志;;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综合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彭立明;;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荣坦;卢成晓;;中国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均衡关系的动态模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冰凝;区域经济扶持将差异化对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2007年
3 通讯员 田智;张萍区域经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转型时代城市图谋未来[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5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中心城市领跑区域经济[N];经济视点报;2005年
6 通讯员 罗盼生;零陵两万回乡创业者助力区域经济[N];永州日报;2009年
7 赵琰峰;质量立区引跑区域经济[N];中国质量报;2007年
8 吴静文;平川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N];白银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汪开成;东坡区:培育支柱产业 跨越区域经济[N];眉山日报;2006年
10 特约评论员 翟峰;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广元经验[N];广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齐殿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晓红;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英姿;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蓉蓉;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3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曲媛媛;人力资源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6 李娜;基于Panel-data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郭玉章;潍坊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菁;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与产业集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森;城市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规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10 邱金满;我国城市群物流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2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6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