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本文选题:投资 + 空间分布 ; 参考:《经济问题》2014年11期
【摘要】: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令世界震惊,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投资中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也具有经济发展的指向作用。中国投资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高—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辽中南和长三角地区。投资飞地在中国很难形成,仅有重庆和兰州。此外,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11年中国地级市(州、盟)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比其他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可靠。国内投资、FDI、土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国内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力最大,其次为劳动力投入,最弱为土地投入。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has shocked the world.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s the main sour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in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investment has obv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High-type and high-type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Beijing-Tianjin-Hebei, South Liaoning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Investment enclaves are difficult to form in China, only Chongqing and Lanzhou.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 and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the data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prefectures, leagues) in China in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error model is more reliable than other models. FDI, land input and labor input are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Among them, the domestic investment has the biggest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y, the second is labor input, and the weakest is land investment.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08)
【分类号】:F124;F2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2 任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论丛;2011年05期
3 蒋伟;赖明勇;;空间相关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定——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6期
4 田成诗,盖美;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统计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何艳;安增科;;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2期
6 刘凤朝;冯婷婷;孙玉涛;;技术创新、FDI与经济重心移动及空间相关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8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9 花俊,顾朝林,庄林德;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1年06期
10 于涛;巫强;康艳红;;FDI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雪翠;王炜;权循刚;;证据权重法在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2 代海燕;王虹;;外商直接投资与苏州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3 崔鑫生;;专利表征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献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兆明;陈晓玲;;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本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葛腾飞;;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杨天芹;;基于各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6期
7 周春应;;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J];财经科学;2007年04期
8 肖志勇;;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3期
9 蒋丽君;;我国寿险市场区域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1期
10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友才;;产权制度溢出性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滞后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杨康;;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唐珏岚;;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失衡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李伟伟;杨永春;钟源;赵四东;;中国省会城市外资利用效率测评及其时空变化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开治中;;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意识调查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耿鹏;齐红倩;;我国区域自主创新与政府行为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SPVAR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8 宋马林;王舒鸿;曹秀芬;卞正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绿色集成创新——基于中国分省数据分析[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9 张金利;董玉祥;;广州耕地质量空间分异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10 龙瀛;;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成武;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及空间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沈明伟;基于虚拟世界经济的服务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唐先明;我国省域基础研究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靳娜;中国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与渠道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10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朋;FDI对创新影响的区际传递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国华;我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卫佳;FDI对长三角食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7 马会增;外商直接投资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胡嘉;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孟庆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宗经;旷芸;;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北方经济;2008年09期
2 朱捷;刘志峰;陆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政策效果评估[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3 张鹏,梁正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李铭;专题地图统计数据分级的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叶剑平;马长发;张庆红;;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6 田成诗,盖美;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统计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李名峰;;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国平;陈晓玲;;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9 刘凤朝;孙玉涛;李滨;;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模式分析与能力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张前荣;;FDI对内资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及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霞;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君乐;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前线;2001年07期
2 钱松;木业区域经济的是与非[J];中国林业;2001年18期
3 施卫东;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07期
4 丁乃今;;鸡西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封颖;;对区域经济管理的建议[J];中国经贸;2001年05期
6 白井文;;论网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兼析广东省通过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J];南方论刊;2001年03期
7 钱党珠,潘晓棠;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协调发展[J];发展论坛;2002年01期
8 鲁敏,袁新;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许兴莉;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2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0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