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要素分解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质量测度——湖南与中部其他省份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4 19:38

  本文选题:要素分解 + 增长方式 ; 参考:《系统工程》2014年06期


【摘要】:在云鹤等(2009)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型和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指标,并利用1996~2012年中部六省的数据,通过比较实证,对湖南省"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三个增长阶段经济增长及增长质量不同表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中部六省虽然在转方式、调结构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但是目前均尚处于经济粗放增长阶段;(2)湖南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但是物质资本的深化并没有带来相应产出效率的提高;(3)在全要素生产率的三要素中,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质量的提升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研究期间的表现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十一五"湖南经济取得良好表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Yunhe et al. 2009),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the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makes use of the data of six central provinces from 1996 to 20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growth quality in the three growth stages of Hunan Province during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11th Five-Year Plan.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are making continuous efforts on the road of changing mode an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they a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2) the increase in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in Hunan has played a very big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deepening of physical capital has not brought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of output efficiency.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mode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Hunan's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BJY047)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3C1154)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0YBA157) 湖南省社科院青年科研项目(2012Qnkt8) 湖南省省情与决策项目(2013zz11)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靖学青;;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1952~2010[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2 云鹤;吴江平;王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判别标准与动力源泉[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3 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2009年05期

4 洪银兴;社会转型、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5 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黄志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界;2008年06期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9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佳;余世勇;;1986~2006年重庆市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5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9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10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庞瑞芝;李鹏;;中国各地区工业创新效率:模式、制约与对策——基于创新生产过程效率的新视角[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友广,陈清华,方福康;中国分地区资本-产出比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郝琳琳;李林;;河北省资本存量的估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3 胡晓鹏;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联动效应探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4 谢群;潘玉君;;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J];当代经济;2011年01期

5 宋锦剑;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3期

6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7 金碚;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8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9 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省区物质资本存量的重估:1978—2007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徐现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万宾;关于钢铁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几个问题的思考[J];冶金管理;1995年11期

2 张文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农村金融研究;1996年11期

3 陈锦华;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求是;1996年04期

4 ;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邮电发展的必由之路[J];邮电企业管理;1996年01期

5 ;金融业应适应并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武汉金融;1996年11期

6 肖永年;关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J];理论前沿;1996年18期

7 陈峥嵘;经济发展新阶段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8 王汉保;科教兴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实事求是;1996年02期

9 林成;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997年02期

10 季清;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科技与经济;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云勇;;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郭铁民;;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3 赵宁渌;薛长顺;;十年创业集约路——靖江百货大楼经济增长方式调查[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晓芬;诸大建;;资源生产率和循环经济[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华丽萍;;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策略下提高土地使用率的探索[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冯俊华;;试论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田志刚;孙龙;;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监测与评价方法探讨[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武义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衡量[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9 王永年;;本轮经济调整的二重性质及其矛盾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安和平;;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失业保障制度与就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方栓喜(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正负效应[N];经济参考报;2005年

3 邱国潮;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四个转变”[N];闽西日报;2005年

4 阎坤邋于树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靠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王越;内修外炼促转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张仕洪 通讯员 严泽波 李军华;京山优化环境促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7年

7 辛华;评环保重点 说和谐发展[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撰述;都是GDP惹的祸[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9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N];辽宁日报;2008年

10 何军;杨成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型[N];证券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变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闫涛;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周青梅;转型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7 黄茂兴;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德孝;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宗兆礼;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东升;广东经济增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4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梁楠;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我国的现实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7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O 晓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华东;粤、苏、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对比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陈莹莹;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8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18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