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让改革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

发布时间:2018-06-15 02:15

  本文选题:中国经济增长 + 红利 ; 参考:《中国金融》2014年01期


【摘要】:正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将发生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将再次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通过以政府自身职能转变为基石的"制度红利",来替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所采用的、为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而实施的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红利"的方式,探索和确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Abstract]:Beginning in 2014, China's economy will undergo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that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China will once again open the door to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replacing what has been used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rough a "institutional dividend"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own functions. In order to avoid the hard landing of China's economy, the "policy dividend" of a package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is implemented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big country strateg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healthy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10 中国经济必须调经络[J];商周刊;2009年26期

2 赵晓;;2008盛世危言[J];商界(评论);2008年04期

3 于中宏;;中国经济是否过热?[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3年09期

4 严睿;孙瑜;王瀛;何春梅;;十位经济学家建言 2010急需解决的经济问题[J];英才;2010年03期

5 赵晓;;2008迷局[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8年05期

6 袁志刚;;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J];科学发展;2008年01期

7 刘和东,耿修林;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效应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03年02期

8 钟若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J];特区经济;2008年10期

9 董杰;;我国面临的“实业空心化”压力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0年09期

10 张明;;“后奥运”的调控走向[J];中国企业家;2008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健梅;周林彬;;法律与中国经济增长:广东经验[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刘金全;;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长波态势——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整体影响的判断和分析[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孟维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福利增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胡曙光;;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兼论当前投资过热问题[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8 刘伟;;产业结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经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9 ;邱晓华:中国经济没有过热 明年增幅将超8%[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10 姚洋;;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力;中国仍处人口红利期[N];上海金融报;2008年

2 霍德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宏观判断分歧源于金融信号缺失[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张茉楠;再造中国二次人口红利优势[N];证券时报;2009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专家论剑中国经济热点问题[N];证券时报;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 周慧兰 曹理达;刺激政策退出之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吴欣;今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N];现代物流报;2006年

7 记者 赵洋;用期货构筑实体经济安全屏障[N];金融时报;2008年

8 记者 王晓欣;宏观调控引导中国经济增长之路[N];金融时报;2009年

9 李璇;中国经济是否过热?[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10 张文绩;2008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N];上海金融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龙;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圣君;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袁国敏;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3年

5 肖才林;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苏瑜;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尹燕海;物价稳定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8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向祥华;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当前形势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沈军彩;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7年

3 丁娟;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珊珊;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协调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5 郭岚雪;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叶子芬;我国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7 张显云;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苏杨;流动性过剩视角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林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辛庚达;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选择[D];兰州商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020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20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