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为实证

发布时间:2018-06-15 02:20

  本文选题:县域经济 + 人均GDP ; 参考:《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摘要】: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Abstract]: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atial pattern by means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rom 2001 to 2011, the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fluctuated, but the whole economy tended to be stable. The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in northeast Zhejiang is small, the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in southwest of Zhejiang de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the econom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region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level of county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presents a situation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Hang-Shao-Yong" urban belt has become the core development region of Zhejiang economy,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lso showing a situation of agglomeration. Especially Hangzhou municipal district and Shaoxing county have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s of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Zhejiang province, but the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in southwest Zhejiang is relatively low.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is, location, policy and spatial proximity effect.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207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1029) 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2JC-GL02Z) 浙江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LY13G030025)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2 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3 刘旭华,王劲峰,孟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4期

4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5 陈彦光;;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6 赵豫;徐盈之;;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10期

7 王秉安;;基于资源配置战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建省上杭县“三资”运作战略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2期

8 曾庆泳;陈忠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年04期

9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姜海宁;;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6期

10 柯文前;陆玉麒;;基于县域的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新峰;空间自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3 周利军;王雪松;;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差异[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4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5 廖伟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的ESDA-GI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6 吴滢;千庆兰;周柳青;;基于GIS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7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8 张荣天;张小林;;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9 黄庆;雷国平;刘力玮;王元辉;;基于ESDA-GIS的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10 赵志远;李雪梅;付琳;;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范畴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景雷;孙景生;张寄阳;周祖昊;;基于ESDA和GIS的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陈忠暖;郭敏玲;许敏琳;;基于城市常规公交的广州居民可达空间的演变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朱传民;叶长盛;黄雅丹;吴佳;刘平辉;;基于ESDA的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分析[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时空变化动力机制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赵飞;朱蓉;张丽娟;张志杰;李源培;何明祯;彭文祥;周艺彪;郭家钢;赵根明;姜庆五;;基于GIS的湖区血吸虫病聚集区域综合探测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7 申伟;赵明华;唐宽金;;基于县域尺度的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8 史修松;;中国工业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化——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3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赵飞;乡镇尺度钉螺分布的高风险区域分析与Bayesian时空建模[D];复旦大学;2011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向先全;基于水信息技术的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特性及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刘志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叶娟;江苏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旭明;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健;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超;地区收入差异的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宁;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辉,江子瀛,孔宁宁,高凌云;快速城市化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赵国如;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思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宋洁华;李建松;王伟;;空间自相关在区域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年06期

4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5 魏晓峰;吴健平;;基于ArcGIS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的开发与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6期

6 张松林;张昆;;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Moran指数和G系数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7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8 陈彦光;;对称性与人文地理系统的规律性[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魏也华,马润潮;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J];地理科学;1994年01期

10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清春;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东泉;;循内在规律 促县域发展[J];经济管理;2005年05期

2 马葆瑛,赵莉萍;对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市场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3 邵波;詹敏;洪明;;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以浙江省三门湾地区发展与空间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S1期

4 刘运伟;蔡燕华;蒋梅鑫;;江西县域经济的区域特征及发展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5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49期

6 郑炎成,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距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7期

7 钱良信;;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发展;2010年04期

8 谢拴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1995年09期

9 柴明声;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1995年03期

10 刘增科;;促使县域经济切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J];农村工作通讯;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家臻;王建康;;浙江现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优秀论文集[C];2004年

2 李景忠;;浅谈县域经济发展[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3 林正河;马希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滁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邹彦林;;构筑新型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严艳;王文文;;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方字慕;;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A];江西省行政管理学会2009年年会暨江西省机关效能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江;徐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朱孔来;马宗国;;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9 钱静斐;屈宝香;;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10 莫善余;;抢抓“贵广两路”机遇 加快三都发展——大通道经济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家臻;“浙江现象”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N];陕西日报;2004年

2 记者 徐军;开化以项目推进县域经济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8年

3 中共西华县委 赵新安;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N];周口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文俊;当好排头兵 为发展作贡献[N];凉山日报(汉);2009年

5 安乡县发展改革物价局 潘宏祥;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N];常德日报;2009年

6 姜毅;洛南优化工业结构促县域经济发展[N];商洛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彭青林 实习生 许珊珊;加大对中西部市县支持力度[N];海南日报;2009年

8 黑山县;借鉴大连经验拉长经济“短板”[N];锦州日报;2009年

9 省委党校教授 冷宣荣;助推企业产业升级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N];石家庄日报;2010年

10 邵劲松;都昌县政协以调研促决策助推县域经济发展[N];光华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邹家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张洪刚;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薄锡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淼;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王立志;县域创业环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郑炎成;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卢建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管洪;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付学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慧;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白洁;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榆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鹿刚;产业集群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钱静斐;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党玉峰;集贤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潘徐恩;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7 张莉莉;鄂温克族自治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奇峰;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王大鹏;近域城市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长春;东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服务职能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0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20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