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障碍因子诊断

发布时间:2018-06-17 17:34

  本文选题:“三化”协调发展度 + 空间格局演变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2期


【摘要】: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3个方面构建"三化"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ESDA和GIS技术,揭示2000—2012年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并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找出阻碍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提升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提升潜力大;在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集聚分布,热点区沿浙赣线和京九线(江西段)北段成带状集聚,冷点区主要向赣东南地区集聚,鄱阳湖周边地区的冷点区逐渐消失;阻碍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提升的障碍因子主要表现为地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个方面,地均工业增加值历来是主要的障碍因子。
[Abstract]:Taking the county uni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ree transforma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from three aspects of new urban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makes use of ESDA and G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the county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2, and uses the diagnostic model of obstacle factor to find out the obstacl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the county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the county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potentiality of promotion is great, and in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th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the county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has stro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imilar regional agglom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hot spots along the Zhejiang and Jiangxi lines and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Jingjiu Line (Jiangxi Section) form zonal agglomeration, the cold spot areas mainly concentrate to the sou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cold spot areas around the Poyang Lake gradually disappear. The obstacles to the promo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Jiangxi Province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five aspects: the added value of the local average industry, the rat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per capit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of society and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dustry per capita. Industrial added value is always the main obstacle factor.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0173)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旭晓;;河南“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2 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3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4 邓楚雄;谢炳庚;吴永兴;李晓青;朱东国;;上海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定量综合评价[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5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年07期

6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7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04期

8 叶亚丽;;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以郑州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3年07期

9 龚迎春;冯娟;罗静;;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10 杨迅周;黄剑波;邹涛;;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刘培培;;区域城乡一体化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3 吴滢;千庆兰;周柳青;;基于GIS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4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5 邹悦;梁颖;;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6 郇恒飞;焦华富;曹阳;;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李新;郭宁;宋芙蓉;;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北方园艺;2012年07期

8 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袁丰;;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9 吴旭晓;;河南“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10 孙秋鹏;;推动县域农业、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山东新泰市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凯峰;曹婧;李霁;;西部地区未来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影响趋势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史修松;;中国工业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化——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4 刘湘源;李小玲;陈瑛;;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系统设计[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小平;刘效龙;;21世纪前十年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基于县级行政单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6 张旺;周跃云;;中国“新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与测度分析[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7 易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及格局研究——以安徽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8 于兰军;张学强;陈栋;;关于当前城镇化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9 徐凯;刘红燕;;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思考[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10 李鹏;张俊飚;颜廷武;;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参与主体的合作博弈及协同创新绩效研究——基于DEA-HR模型的16省农业废弃物基质化数据验证[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张竟竟;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关联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乌兰;我国煤炭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乔丽;矿区生态文明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黄国胜;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汤进华;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鸿志;城乡统筹发展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健;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冉冉;临潼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徐宁;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马春燕;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马一鸣;大连市地区经济格局变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娟;“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芳;农村基础建设融资决策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兆龙;桂林体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升级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文正华;李林辉;;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2期

2 闫观渭;赵欢;;城市化与农业和工业化的互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3期

3 田爱梅;;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4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与用(三)[J];北京统计;2000年03期

5 朱红根;谢元态;翁贞林;刘克春;刘小春;;江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6 郭文峰,王承云;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7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8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9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10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耿明斋;[N];河南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宋华茹;[N];河南日报;2010年

3 省社科院院长 喻新安;[N];河南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2 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9期

3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4 王丽珂;许洪春;;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5 徐春华;;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兰州学刊;2010年06期

6 张永锋;杜忠潮;张阳生;;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孙倩;汤放华;;基于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8 颜蕊;侯晓滨;;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王欣;李悦铮;;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10 范柏乃;张维维;朱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党晶晶;姚顺波;;县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以志丹县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晓天;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龚丽肖;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戴子敬;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温宏君;西部大开发以来呼和浩特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31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31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