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红利假说”检验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 + 全要素生产率 ; 参考:《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结构红利假说"认为,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针对这一假说,以上海为样本应用偏离—份额法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法,检验了1978—2011年间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上海34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各产业的内部增长效应,结构变迁效应并不显著,结构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仅是阶段性现象,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低时期,产业结构变迁较为明显,其他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的内部增长效应。
[Abstract]:The "structural dividend hypothesis" holds that when input factors flow from low productivity or low productivity growth sectors to high productivity or high productivity growth sector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will be promoted. Taking Shanghai as a sample, the structural dividend phenomenon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rom 1978 to 2011 is tested by using the deviation-share method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in the past 34 years mainly comes from the internal growth effect of various industries, but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hange is not significant. The promotion of structural dividend to economic growth is only a phased phenomenon, which is prominent in the period of low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obvious. In other periods, economic growth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ternal growth effect of each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AZD008)
【分类号】:F224;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佘时飞;;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冲突吗——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年01期
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4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5年09期
6 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年05期
7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2 隋欣;Bjorn Harsman;籍国东;;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区县经济竞争力定量分析(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印中华;田明华;;外商直接投资对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川;;基于SS的区域软件产业结构效应与竞争力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张可云;陈丽娜;;基于环渤海地区的北京产业结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余康;郭萍;;第三产业地区间差距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8 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9 李国璋;谢艳丽;;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J];创新;2010年02期
10 赵峥;姜欣;;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J];创新;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朱钟棣;刘凯敏;;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高帆;;上海GDP增长率的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6 蒋萍;谷彬;;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效率演进——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于同奎;曹国华;李红刚;;信贷市场阻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朱婉君;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袁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宋亚璞;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启明;陕西省文化产业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鹏;;制造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变化及结构效应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7年07期
2 安虎森;;产业空间分布、收入差异和政府的有效调控——三论区域协调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4 刘伟,李绍荣;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5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6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7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8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9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10 史春云;张捷;高薇;杨e,
本文编号:2033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3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