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生态足迹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8 15:15

  本文选题:福建省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参考:《华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前,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是全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对的形势,,也是福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如何在资源缺乏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了福建省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出发,以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能值分析的福建省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福建省2002-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福建省这10年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同时得到兼顾,要想降低生态赤字重点要从降低生态足迹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选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足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不能降低生态足迹,科技投入率、第三产业比重和环保投入率等增加而带来的生态效益还未显示出来,福建省必须在产业结构转变和环保事业方面需继续努力。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主成分回归,发现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对福建省的生态足迹变化轨迹作出了真实反映。本文还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角度出发,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研究最后提出个人责任化、机制完善化、高效化、紧缩化和扩容化等降低生态赤字,加快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Abstract]: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re urgent and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t pres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is a common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is also a problem faced by Fujia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realize the rapid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ck of resources and how to realiz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an urgent task to be solved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ujian Province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struc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emergy analysi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11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jian Province has been in a state of ecological deficit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ve no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cological deficit, we should start with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uses SPS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brought by the increase of the investment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investment ra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not be reduced by the quantit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ujian Province must continue to work har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 fits well and reflects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perfect mechanism, high efficiency, retrenchment and expansion to reduce the ecological deficit 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ji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2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3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4 王鹏,田亚平;衡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下) 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与发展[J];世界环境;2011年02期

6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7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8 王亚凤;谢先坤;温家洪;;江西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1期

10 陈成忠;林振山;陈玲玲;;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梅芸;;居住用地生态足迹矢量化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设计[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3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6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人均生态足迹50年内增长两倍[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凌薇;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张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8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颖;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5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35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