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动及其效益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投资结构 + 产业投资结构效益 ; 参考:《理论探索》2014年02期
【摘要】:近30年间山西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变动平缓,始终未超过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0%,基本徘徊在5%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波动较为显著。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在1981~1985年间最佳,在1986~1990年间最差。山西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已经不仅仅是各产业间投资规模结构的简单变化或调整,更应注重产业投资结构效益的优化。可以通过适度增加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继续加大第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控制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等举措,整体提高山西产业投资结构效益。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investment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Shanxi has changed slowly, which has never exceeded 10% of the total social investment, basically hovering around 5%. The investment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fluctuates significantly.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 change in Shanxi Province were the best in 1981-1985 and the worst in 1986-1990. The optimization of Shanxi 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not only the simple change or adjustment of the investment scale structure among industries, but also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 benefits. We can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moderately,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control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vestment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 of Shanxi Province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分类号】:F121.3;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詹懿;;再工业化背景下的西部传统产业升级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02期
2 张唯实;;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3 韩元军;;就业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伍业君;王磊;;比较优势演化、产业升级与中等收入陷阱[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树广;李亚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04期
2 甘曦之;胡智丹;曲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年02期
3 胡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天津市2005—2011年的数据[J];对外经贸;2013年03期
4 施卫东;高雅;;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03期
5 张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1期
6 彭月兰;迟美青;;山西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姜彤彤;;AHP和DEA相结合的高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宋平;;产业结构、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模型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3年02期
9 王爱兰;;我国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的国际比较[J];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06期
10 权衡;罗海蓉;;“中等收入陷阱”命题与争论:一个文献研究的视角[J];学术月刊;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郎春雷;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张唯实;软投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刘传岩;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艳丽;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变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陈虎刚;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冯永亮;庆阳市能源利用与战略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涛涛;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静;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6 马瑜;中国经济雁阵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7 孙盼;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传忠;韩元军;张孝岩;;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产业升级与就业规模[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2 王强;;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4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5 刘书祥;曾国彪;;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1978—2006[J];经济学家;2010年04期
6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年01期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9 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10 齐绍洲;李锴;;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桑玲玲;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浙江省第三产业单位数和从业人数[J];浙江统计;1994年03期
2 张崇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赴镇江市学习考察报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7年02期
3 何金耿;第三产业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1999年11期
4 林源昌,赵志英;深圳应加速实现第三产业的现代化[J];特区经济;2000年02期
5 游霭琼;抓住机遇,提高广东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水平[J];南方经济;2002年12期
6 ;湖南省第三产业:减岗5万余个[J];经贸导刊;2003年06期
7 刘竹林;安徽省第三产业人口行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朱国娟;;宁波GDP与3次产业的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3期
9 ;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清况——全国政协和北京市政协经济建设组调查报告摘要[J];宏观经济管理;1985年08期
10 金文;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J];财经研究;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查奇芬;李光久;;江苏省第三产业主导行业的目标选择[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0年
2 雷晓凌;陈琳;;西部各省市第三产业及行业比较优势分析[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耿建明;;京津走廊第三产业整合发展研究——谈廊坊借势京津发展服务业的环境[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陈世斌;;“长三角”内部极化效应及浙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张世贤;;三次产业投资机构效率分析[A];投资经济专业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郭熙保;;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叶裕民;;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传峰;;关于壮大区域经济的思考与对策[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10 郑新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较大[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德昭;去年第三产业增长最快[N];东莞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倪凤友;城市化新动力:第三产业引领“香河模式”[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商报记者 金冰 朱裴;北京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丽清;回民区全力打造“第三产业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5 陶广汉邋刘矜;东坡区第三产业日趋繁荣[N];眉山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祝蕾;从农业一枝独秀到第三产业崛起[N];济南日报;2009年
7 姚惠怡;第三产业扬起发展航帆[N];东莞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李宏滨;右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N];赤峰日报;2006年
9 记者 程柏毓;消费持续增长拉高第三产业税收[N];大庆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栗彦明;左旗制定第三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N];赤峰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2 于凤艳;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李雁玲;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杨海洋;制造业国际转移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陈桢;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谢叙yN;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丁元;就业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志民;中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檀祝兵;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乌日格木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胡正斌;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 赵丹;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5 李海一;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6 刘振毅;中国东部六省市第三产业结构转型合理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王一凡;我国第三产业波动态势及其与国民经济的联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宋建厂;重庆市欠发达地区城镇功能完善与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陈伟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10 李安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7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4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