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带给中国的挑战与应对
本文选题:自由贸易区 + 国民待遇 ; 参考:《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02期
【摘要】:正一、TPP的进程与影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
[Abstract]: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process and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formerly known as the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P4), was developed by New Zealand, a member of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作者单位】: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分类号】:F114.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甄淑华,张锡宝;试论东盟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机[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朱菊芳;;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8期
3 杨军;仇焕广;黄季q;;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经济和区域农业影响的预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01期
4 李翠娟;;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J];消费导刊;2009年23期
5 许光;王利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方案的福利效应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李国洋;;浅析全球三大最主要自由贸易区[J];北方经贸;2005年11期
7 庞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界;2004年06期
8 温珊珊;;浅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选择国家的标准[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9 邝小燕,尹翔硕;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的条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唐婧妮;;中国、东盟增值税比较与改革[J];涉外税务;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对建立APEC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意见[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4年年会会议手册[C];2004年
2 ;对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意见[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4年年会会议手册[C];2004年
3 ;上海浦东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摘要)[A];2009—2010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10年
4 吴浩军;;区域合作的制度选择:试论港深自由贸易区的建构[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力;谭京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A];论文选辑[C];2003年
6 廖诗评;;欧盟对外贸易关系的新发展——《科托努协定》简论[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何传启;;亚洲自由岛——海南岛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设想[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常荣;;高度警惕和谨慎应对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灾难性袭击[A];2009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10 齐建国;;中国经济:十一五期间的大趋势——循环经济与财富[A];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渐形成的自由贸易区[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2 翁东辉;东盟:奔向自由贸易区[N];证券时报;2001年
3 海西 赵维琳;福建省拓展自由贸易区贸易成效明显[N];国际商报;2009年
4 记者 王能标;非洲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启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周文;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6 李可 高洪艳 整理;自由贸易区:区域一体化顺势而兴[N];中国贸易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华 段德峰;中澳自由贸易区提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记者 李冰峰 通讯员 谢敏;永康签发首份中新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N];金华日报;2009年
9 季望;东盟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赵民望;“一岛两制”或催生珠澳准自由贸易区[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提;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老中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2 吴晓霞;东亚货币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国际;CAFTA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与经验实证[D];浙江大学;2004年
8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曾晓祥;冲突管理与东盟地区规范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海冰;欧洲一体化制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速超;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效应及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边婧;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思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D];外交学院;2009年
4 阮绍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凯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金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7 赵盼盼;中国自由贸易区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查菊红;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9 许佳佳;中国推动建立FTA的外交努力[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10 林剑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D];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66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6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