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技术产业化与碳排放效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 + 技术产业化 ; 参考:《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摘要】:既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兑现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新命题。本文利用DEA-SBM模型测算了1998—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碳排放效率;并利用各省(市)1998-2012年度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人均GDP、技术水平、对外贸易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发展高技术产业能够带来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但高技术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边际递减效应;产业结构优化、人均GDP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能够提升碳排放效率;对外贸易能够带来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提高,但对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提高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Abstract]:It is a new proposi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guarantee the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o fulfill the promis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uses DEA-SBM model to measure th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2, and analyzes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GDP per capita, technology level by using panel data of each province (city) from 1998 to 2012.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s a whole 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can bring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but the impac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on carbon emissions has a marginal decline effec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per capita GDP improve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eign trad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 but it can inhibi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eastern reg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41271119)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0YJAZH088)
【分类号】:X22;F124.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玉莹;;中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当代财经;2010年02期
2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3 李静;陈武;;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6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陶长琪;宋兴达;;我国CO_2排放、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外贸依存度之间的关系——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10期
8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4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9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10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4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3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4 程丹润;李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5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6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7 李静;程丹润;;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8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9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10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067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6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