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公共外交研究
本文选题:公共外交 + 国际经济合作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10期
【摘要】:在当今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它对国际经济合作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助力。本文从公共外交的理论解析出发,分析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公共外交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国际经济合作视野下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路径选择。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diplomac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us become a new aid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ublic diploma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path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经济研究院;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拓展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公共外交”,项目批准号:YB2013045,主持人:冯勇
【分类号】:D822;F12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伟浓;;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民间机制与公共外交——以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为基础[J];东南亚纵横;2010年11期
2 吉小雨;;美国公共外交的推手: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J];当代世界;2012年08期
3 张卫宁;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学理念[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钟新;黄超;徐峗;张钟凯;;创新与国家身份竞争力:“创意英国”的公共外交效应——中国主流媒体百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报道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书龙;李明生;;关于城市形象营销的几点认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江振娜;我国区域营销研究综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罗子欣;;论城市形象的微博构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年08期
4 赵立勤;;连云港城市形象系统CIS的构建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青;;公共管理视域下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06期
6 陈红;;我国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J];新闻界;2009年03期
7 王f3玢;;城市经营中软环境的建设与营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13期
8 陈敏;;2012伦敦奥运会对本地城市的影响研究[J];内江科技;2013年08期
9 陶维兵;;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现状述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王学军;;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研究综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智彬;以城市品牌为导向的特大活动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于宁;城市营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3 姜科;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形象及旅游者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城市形象传播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君;城市营销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琬;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现状及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季琳;重庆两江新区背景下北碚城市形象建设[D];西南大学;2011年
5 韦文武;冷战后中国对东盟文化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欢;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万珊;重大活动下的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谢纬;地区营销视角下娄底市招商引资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冯雅颖;南京城市形象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永东;武汉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新;何娟;;英国:从文化外交到公共外交的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4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5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6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7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8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9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10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2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7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郑万通;;公共外交是全民的事业[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淼;公共外交:匹夫有责的外交新视野[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包松娅;推进公共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记者 顾意亮;全国政协与上海市政协联合调研世博会公共外交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包松娅;外事委:全力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记者 司晋丽;成立民间机构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记者 周宁;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彬;美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霞;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3 龚涛;中国公共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樊蕾;试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与国家形象的塑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胡婷婷;英国的公共外交(1997-2009)[D];外交学院;2010年
6 郑舒婷;试析中国对美国的公共外交[D];暨南大学;2011年
7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亮;中国公共外交析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刘炳香;公共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韩子玉;论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5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8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