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本文选题:耦合协调度 + 人口发展 ; 参考:《城市观察》2015年06期
【摘要】:从人口与经济互动关系着手,以河南省18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3年人口与经济两系统各7个指标,构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出两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判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协调程度,把握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的时序特征与空布局,深入剖析时空分异形成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⑴十年间,河南省各市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指数可以分为稳定型、波动型、增长型和下降型四种类型;⑵空间布局上,无论是人口发展指数,还是经济发展状态,呈现出以郑州为核心,圈层状空间发展格局;⑶各市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耦合度以初级磨合性耦合和拮抗性耦合为主,高水平耦合城市缺乏。协调度表现为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仍保持着郑州"一枝独秀"的局面。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aking 18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elects 7 indexe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system from 2004-2013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two systems is calculated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To grasp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pty layou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an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pace-time different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of Henan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table type, fluctuating type, growth type and descending type, regardles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dex. Or the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ing Zhengzhou as the core, the stratifie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ree citie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pling degree of primary running-in coupling and antagonistic coupling, the lack of high-level coupling cities.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s on the verge of maladjustment and slight maladjustment, which still keeps Zhengzhou's "outshine" situ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人力资源流动研究(L15BRK001)
【分类号】:F127;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鲁奇,吴佩林,鲁礼新,王国霞;北京流动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2 郭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年03期
3 张景艳;;山西省人口发展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4期
4 尹鹏;李诚固;陈才;段佩利;;新型城镇化情境下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1期
5 陈仲常;章翔;欧阳文;;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因素相关性研究——基于人口发展方程的构造[J];西北人口;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健;;滁州市人口规模预测模型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谢明霞;吕安民;郭建忠;陈科;;人口空间聚类规则挖掘——全国各省市产业结构分类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S1期
3 谢明霞;吕安民;郭建忠;陈科;;人口空间聚类规则挖掘——全国各省市产业结构分类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S3期
4 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5 李志刚;刘晔;;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网络与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6 曹广忠;刘涛;缪杨兵;;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J];地理研究;2009年05期
7 余建辉;张文忠;;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群体空间自相关分析[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8 刘盛和;胡章;邓羽;;基于区域差异类型的流动人口快速监测方法[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9 王彬;王宜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10 谌丽;张文忠;党云晓;余建辉;;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空间分布、演变与聚居类型[J];地理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庆洁;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岩辉;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廖海亚;收入水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王宜强;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的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若雯;北京零售商业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欧阳艳蓉;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路鲁;北京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玉霞;北京市流动人口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王勇;京津冀人口流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马晖;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特征、成因及管理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9 袁晓明;太原市业余足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和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谢武贵;湖南人口结构均衡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坚;;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省际差异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校正和修补[J];城市规划;2010年03期
2 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孙姗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年02期
3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4 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5 杨开忠;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点与变化趋势[J];地理学报;1997年06期
6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7 柴彦威,胡智勇,仵宗卿;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00年04期
8 张文忠,刘旺,李业锦;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与居民居住区位偏好[J];地理研究;2003年06期
9 蔡f ;;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10 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海阳;西部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春江;彭士萍;马文斌;;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周莹莹;刘传哲;;耦合协调度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J];求索;2011年05期
3 卢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度”评价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4 程华;李莉;陈丽清;;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3年06期
5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6 杨天明;卢文汉;;江苏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13期
7 童玉芬;刘长安;;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J];人口与发展;2013年01期
8 郑蔚;;海西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规模协调度动态变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李小彬;;武汉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续竞秦,吕永成;广西“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运迎霞;田健;;可持续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土地使用与交通发展协调评价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金海;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延梅;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效果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亚滨;广西“四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钱利英;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比较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况卫东;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7 黄飘飘;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陈琼;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高健;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动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0 温雪茹;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5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0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