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新形势下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基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7 15:54

  本文选题:西藏 + 四省藏区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摘要】:本文着眼于西藏及四省藏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对当前藏区以"基于民族性的同步发展"为区域发展的基点进行了总结反思。研究表明,现行的区域发展基点存在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易诱发民族分裂活动等不足。建议采取"基于自然性的动态均衡发展"基点,促进藏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长治久安。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sic problems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ibet and its four provinces, and sums up and reflects on the basis of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based on nationality" in the present Tibetan reg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r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 points have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low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asy to induce ethnic splittist activit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dynamic balanced development based on nature" should be adopt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regions and to realize long-term stabil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10MBZ025) 四川大学985工程三期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中锋;杨明洪;;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西藏为例[J];中国藏学;2009年02期

2 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2年03期

3 周平;;中国的边疆治理:族际主义还是区域主义?[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

4 杨明洪;孙继琼;;中央财政补助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7期

5 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楚树龙;李扬;;美国的民族/种族政策及其启示[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2 曾剑秋,任淼;内外经济循环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4 胡宗义,张杰;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5 李国政;彭红碧;;西藏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基于“全国援藏”的视角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6 孙晓芳;;劳动力流动、人口经济弹性与空间经济差异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6期

7 朱宇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8 林毅夫,潘士远;技术进步越快越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0期

9 王琴梅;;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10 程越;;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J];中国藏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宋婷婷;;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加快沈阳大工业区产业集群建设步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付才辉;;经济增长的微观制度基础[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李国政;;困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现代工业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6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C];2005年

7 云鹤;刘涛;舒元;;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期(总第12期)[C];2004年

8 郭继强;;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3期(总第16期)[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彩霞;植物品种权许可实施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杜超;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09年

6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裕鸿;对外贸易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曹振纲;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支出调整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陶柯妃;昆明城中村改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闵瑞;武汉市高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陈伟;内生增长框架下FDI对不同行业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辉;湖南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曹正彪;“集权—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激励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玉姗;乌鲁木齐都市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韩春春;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洪,张强;投资与西藏城镇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2 靳薇;援藏项目效益调查报告[J];中国藏学;2000年03期

3 胡鞍钢,温军;西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J];中国藏学;2001年01期

4 胡鞍钢,温军;西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下)[J];中国藏学;2001年02期

5 王清先;对投资拉动西藏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J];中国藏学;2005年03期

6 张立平;林登·约翰逊与民权法案[J];美国研究;1996年02期

7 潘忠岐,谭晓梅;论未来世界冲突趋势[J];欧洲;1997年05期

8 杨明洪;沈颖;;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80-2003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张立平;论肯定性行动[J];太平洋学报;2001年03期

10 杨恕;李捷;;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J];世界民族;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田建明;[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层信息[J];江淮;2007年03期

2 郑智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J];经济论坛;2008年07期

3 赵伯杰;;清远:将老区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J];源流;2009年04期

4 姜文仙;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6期

5 朱明生;;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借鉴和机遇[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2期

6 毛光源;;把据“两个大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蚌埠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7 覃成林;梁夏瑜;;广东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与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07期

8 李具恒;;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义梯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9 赵峰;姜德波;;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经验借鉴与进一步发展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2期

10 石忆邵,王克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崇康;胡强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政策选择[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文祥;郑丽莉;;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分析[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刘学敏;王珊珊;;北京低碳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刘t,

本文编号:2105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05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