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9 15:35
【摘要】: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创意产业在全要素生产增长率方面与传统产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其它产业的影响和拉动作用还较弱。分析原因,我国创意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较低,说明创意产业的创意、创新程度还不够,还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机制,鼓励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creativ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has a certain gap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term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on growth rate, and the influence and pull effect on other industries is still weak.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ex of creativ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s low, which shows that the innovation degree of creative industry is not enough,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ctive policy guidance mechanism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者创造价值及其对品牌忠诚的作用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的视角”(7117214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创意产业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122400440062) 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项目“时尚消费的共创价值及其对消费者自我真实性感知作用机理研究”(D2012034)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多维协调性视角”(12B790007)
【分类号】:F719;F124;F121.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2 赵伟,马瑞永,何元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07期

3 蔡f ;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学;;安徽省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心淼;赵黎明;;现阶段就业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征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朱平男;;我国电影制片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辛洪波;;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现状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张秀兰;徐月宾;方黎明;;改革开放30年:在应急中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庞沁文;;论创意时代的创意出版[J];编辑学刊;2008年02期

7 李法宝;;论创意出版的版权保护[J];编辑之友;2011年04期

8 刘路;;艺术与技术的时空交睫——新兴文化业态“数字水墨”的崛起及发展前景[J];今传媒;2012年06期

9 李尽法;吴育华;潘海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钢铁企业效率测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李志红;和金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供应商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們;;在限制中寻求突破——陕西省新闻传媒产业发展思路研究[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2 邓志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张小洁;徐燕;;北京文化创意指数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关莉丽;;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与艺术教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赵静;;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郭虹;邬佳力;;从上海08动漫展看近期青少年动漫需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张海涛;;文化传播与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陈立旭;;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构[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岳們;;陕西省新闻传媒产业发展思路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汝安;武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5 葛小寒;进口贸易R&D溢出中人力资本的角色[D];浙江大学;2010年

6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益丰;三农问题视阈中企业领办农业综合性合作社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奚建武;从复合到融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登佐;创意经济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琛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金立乾;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靳卫杰;我国动漫产业链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杜萍;法律视角下—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杨晓锋;基于农村精英视阈湖北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蕾;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亮;艺术品投资基金对冲机制设计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荣爱兴;辽宁省城镇社会救助资金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J];管理世界;2000年01期

2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3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4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5 支道隆;核算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1997年03期

6 蔡f ;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3期

7 蔡f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虹;冯英浚;;两种等效益面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2 易丽;韩兆洲;;我国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9年09期

3 王晨旭;陈燕武;;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区增长方式的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徐辉;周文魁;;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J];魅力中国;2009年20期

5 张永军;;全要素生产率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6 魏下海;林孔团;李冠;;FDI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与海西崛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李洪亚;;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78—2005[J];北方经济;2008年12期

8 陶磊;刘朝明;胡敏杰;;经济增长中能源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09期

9 王青;;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1980年—2006年的数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聂红隆;;进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人力资本对城乡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4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蔡中华;刘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自然资本投资模型[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经济学博士 宏观经济观察研究人士 傅勇;经济降温:为了增长更合理更平衡[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见习记者 徐欢;野村证券:中国将延续投资热潮[N];证券时报;2009年

3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博士 沈建光;工资上涨带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动力[N];上海证券报;2010年

4 记者 何显春;省建设厅开展中央投资污水垃圾设施项目自查工作[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5 胡梅娟 嵇哲;区域合作为经济增长添活力[N];中国改革报;2003年

6 ;追求经济增长要绷紧“节能减排”这根弦[N];江苏科技报;2007年

7 大江;增长是标 发展才是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张魁兴;保增长不能饮鸩止渴[N];证券时报;2009年

9 晓蕾;保增长的关键是保内需和就业[N];中国信息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方方;失衡现象应逐步改善[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莹;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尚骜;内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李振名;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罗艳;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7 杨实君;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78-2007[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曾菊;泛珠三角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10 何燕;结构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3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53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b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