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中国开放型经济“第二季”
[Abstract]: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helps to realize three changes of China's open economy: firs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anges from "multilateral opening" and "bilateral opening" to "unilateral opening" to realize the opening of product market to factor market; Seco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should change from "positive list" to "negative list" to realize the reform from internal "decentralization" to "power reduction", and third,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manufacturing products to moving up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o realize the glob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service industry. However, the opening of free trade zone will not only promo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will face a lot of resistance because of touching interest groups. Unilateral opening may also bring new risks and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whether the free trade zone can effectively start the "second quarter" of China's open economy, the key lies in whether the zone can form a benign interaction with the high-e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improve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base of the FTA, and steadi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FTAs. The replication of the reform model of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to the whole country can not only spread out to the whole country from the industry level, but also realize the fair competition of all market bodies in the industry,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and innovation power transmit through the industry chain to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Drive more industries to reform and innovate. At the regional level, we can als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rough the linkage of industrial linkages or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ies with the free trade zones. And make its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innovation power transmit to other regions through the domestic value chain, and stimula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in other region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扩大内需条件下提高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研究”(11JJD7900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元分工网络约束下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机制研究”(71103152)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育发展基金项目“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2011121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5;F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基于我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2 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8期
3 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刘志彪;;战略理念与实现机制:中国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J];学术月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阳;姚利民;;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影响的门槛回归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2 禄雪焕;;FDI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章文光;汪哲伟;;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与区域自主创新互动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凤霞;;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创新主体的挤出效应[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5 严海宁;谢奉军;;基于长期协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6 李成刚;严志辉;孙旭东;;不同来源FDI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地区与行业层面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邓路;;FDI溢出、出口导向效应与创新效率——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1999—2007)[J];财经科学;2009年07期
8 余泳泽;周茂华;;制度环境、政府支持与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差异分析[J];财经论丛;2010年05期
9 杨俊;李晓羽;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10 许和连;禄雪焕;;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基于我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同斌;杨彬;高铁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兼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彩红;;基于协整与脉冲响应函数的FDI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制造业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4 周泳宏;邓卫广;;聚集条件下的多企业间外溢效应——基于DAG与Granger的面板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5 胡静寅;姚莉;万永坤;;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0)——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肖鹏;贺晓宇;张治栋;;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类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赵哲;但佳丽;;融资困难与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8 赵哲;但佳丽;;融资困难与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9 赵哲;但佳丽;;融资困难与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10 李政;任航;;FDI抑制还是促进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丘国强;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宏观经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西南;FDI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汪俊;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星;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康潇丹;下游企业损失厌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约束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欣;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淼;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效应、溢出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廉国恩;FDI对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因素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汪少波;江苏省引资质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玉奇;FDI对我国食品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马会增;外商直接投资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杨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陶敏;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2 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3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4 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5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年12期
7 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蒋殿春;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一个模型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9 邓洪波;中国是否占领了国际纺织行业制高点?[J];时代经贸;2005年09期
10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凌先;企业家创新动力机制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2 陈巧玲;;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问题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3 吴照云;余焕新;;中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之剖析[J];当代财经;2007年07期
4 杨静;孙玉娟;;我国企业创新动力缺少成因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7年10期
5 芦明红;文远成;;财务人员创新动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6 段云龙;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评价模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年09期
7 董泽文,汪桥红;提高国有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J];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11期
8 ;创新动力的源泉[J];现代制造;2002年14期
9 丁焕峰;陈庆秋;;区域社会资本: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动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9期
10 张永伟;;企业创新动力为何不足[J];中国乡镇企业;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栾中超;孙立波;;创新动力系统之理性思考[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2 任元彪;;原始创新动力问题探讨[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朱菁菁;;创新动力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兰;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保护企业家创新动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2 记者 顾意亮;民进上海市委建议 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动力[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史俊斌;创新动力助推“延长石油速度”[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朱伟华;把“寒冷”变成创新动力[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本报评论员 高剑;项目落实压力当生成制度创新动力[N];东莞日报;2013年
6 记者 谭秋明 大洋网 李光裕 实习生 胡栾莎 通讯员 黄少江 穗外宣;广州创新动力: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N];广州日报;2013年
7 记者 谢臻;完善基础教育 激发创新动力[N];联合时报;2014年
8 实习生 张彦会 本报记者 张晔;推进“三个转变”再添创新动力[N];科技日报;2014年
9 记者 李海英;沈阳被评为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N];沈阳日报;2008年
10 郑彦;上海的创新动力从何而来[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兴宽;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消寒;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田阳;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李清萌;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鑫宇;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4 杨雪林;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动力因素影响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陆寅宏;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与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李建英;基于创新动力的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82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8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