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毅夫《经济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
本文关键词: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
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1版
文章结构:
一、内部逻辑的一致性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
1.研究成果的形成:
(1)针对特定的问题,
(2)具有规范化的“形式”。(意指有好的写作规范)
(3)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
2.如果构建好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的理论是一套逻辑体系,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就要:
(1)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
建立经济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必须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规范。
由于数学是最严格的形式逻辑,所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2)构建内部一致的逻辑体系是为了要解释经济现象
依照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济事实相一致--方法规范化的第二个要求。
(我想:
张五常在其《经济解释》中也提到:
现象---规律------抽象化--理论--预测---以推测的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验证理论的“暂时”可接受程度。证伪。)
林毅夫:当发现理论推论与经验现象不一致时,不要死抱理论,成为现有理论的俘虏,也不要在巨人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其实,这正是对理论发展作出贡献的绝好机会。
(3)一个理论是几个重要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系。
二、理论假设的一致性
理性人假设?
经济理性的含义是: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最有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选择。
所谓经济理论,其实也就是理性的人在某种限制条件下(也就是“因”),作出了最佳的选择而产生了这个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也就是“果”)。
所谓最佳的选择不局限于收入的最大或利润的最大化,一般经济学家的是效用的最大化。
效用utility?--张五常说用“效用”好过“效率”。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这学科中所有的学者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设,一个学者的研究要形成一个,也同样必须有贯穿其所有研究工作的一致性假设,否则,其提出的理论模型之间容易出现自相矛盾而难以前后一致。
三、理论模型中的限制条件
在“人是理性的”既定前提之下,所谓经济理论无非是描述一个理性的人,在给定的条件上,如何作出选择,以达到其目标的最大化,而选择的结果正好是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
因此,一个经济理论能够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包括在这个模型中的给定条件是否合适。所以,要构建一个理论,
(1)要了解限制当事人的选择的给定条件是什么?
(2)理论是一个信息节约的工具,理论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
理论要尽可能的具有“普适性”,要解释性,限制条件要有一般性。
(我想:
这与张五常所言的“特殊理论”意思类似,限制条件太多的理论,能解释的现象就少,当限制条件使得理论只能解释某一特殊现象,或个别现象时,理论失去意义。)
理论必须有高度的抽象,而保留在理论模型中的前提条件又不能太过偏离现实,才能对现象有足够的解释和预测力。
理论的构建近乎艺术,好的经济学家和一般的经济学家的差别就在于好的经济学家能把握住重要的、一般的、简单化,但又不偏离现实太远的条件于他的理论中。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在读经典文献时,如果只关心观点而不从方法论上去揣摩,则只能说是看热闹。
林毅夫,个人经验:
一分析、三归纳
1.本质特性分析法
在分析一个现象时:
要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中的主要决策者,他的是什么?目标的特性为何,他所处的环境又有哪些特性等问题。
2.当代横向归纳法
去了解这个现象到底是此时此地惟一的,还是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现象。
3.历史纵向归纳法
了解了一个现象的演变发展过程,也就大概知道了它产生的原因。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4.多现象综合归纳法
将某时某地同时发生的多个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各个同时发生的现象。
(要做好文献综述啊)
四、实证检验
理论既然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就必须不断地接受经验现象的检验。只有不被经验现象证伪的理论才能被暂时接受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林毅夫建议: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养成经验实证的习惯是培养对理论发展作出贡献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在学习现有的理论时,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自己所知的经验事实进行对照的习惯。
自己的思考:
最近读这些经济学方法论的书,是为了完成任务,但从费里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到张五常《经济解释》中的谈“科学的方法”,再到林毅夫的这篇文章。总体想来,“有效的方法是推动研究的重要因素”。
几篇文章不仅给出了方法论的重要性,也都很好地体现了一种“逻辑思维”的构建过程。
从什么是理论,到如何构建理论,再到理论构建中应避免的问题等,层次清晰。(但是,话又说出来,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也是若干遍之后才看懂了这层次, )
虽说,这是理论研究中的文章,但是张五常和林毅夫这篇都给了很好的“思维建议”。弗里曼的那篇,英文的,一知半解中 。
我的收获:
知道了理论的构建过程
知道了在经典文献的阅读中应关注的不仅有观点还要有方法
知道了 理论研究水很深
呵呵~
(似乎主要的感想都在方法论上了)
说明:
文中大标题均来自原文
小标题是我个人的概括(除一分析三归纳法外)
黑色字是几乎都是原文摘抄
蓝色字是我自己的体会。
本文关键词: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8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