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概念、分类及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globalization,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end to be weakened, and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nov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hich prompts governments to rethink the focus of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governance models.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enhance i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relevant policy concepts, classifies and evolves the stag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llects, sorts out and excavates the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various stages, and quantifies them based on the policy tex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y evolu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speeding up the form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and policy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needs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3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303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30650)资助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李正风;刘云;;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一个研究框架:功能-阶段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郑长江;谢富纪;;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1期
3 曾德明;彭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3期
4 柳卸林;;二元的中国创新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2期
5 刘云;李正风;刘立;王兆华;张祥;;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3期
6 连燕华;国家创新系统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0年04期
7 孙玉涛;苏敬勤;;G7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及对中国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2年04期
8 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7期
9 刘凤朝;孙玉涛;;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与建议——基于我国289项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5期
10 顾淑林;;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的背景和主要成果[J];中外科技信息;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延魁;杨鹏鸣;;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2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白永秀;吴航;;以国际合作推进中国自主创新——兼论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J];财经科学;2009年03期
4 刘明广;;珠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及进化[J];科技和产业;2012年02期
5 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6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10期
7 李武威;;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7期
8 王海文;胡广荣;李志民;;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水平[J];甘肃科技;2013年24期
9 刘建华;苏敬勤;姜照华;;基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评价[J];管理学报;2015年03期
10 易成栋,项云帆;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李志强;尤会杰;赵守艳;;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低碳发展动力模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李凡;刘沛罡;;中外技术创新政策比较研究框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曲;李存金;;我国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探讨[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蔺洁;陈凯华;秦海波;侯沁江;;中美区域创新政策比较研究——以加州和江苏省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6: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Ⅰ)[C];2014年
8 王玉燕;林汉川;王建秀;吕臣;;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获取竞争优势研究:一个文献综述[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9 杨若鑫;;国家创新系统的全球化与全球创新系统[A];中国软科学二零一四增刊[C];2014年
10 郭树东;关忠良;肖永青;;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方法研究[A];第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林建明;转型期地方政府扶持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周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及其系统失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娟;基于企业版主创新的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李锐;企业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何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孙绪华;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直接介入及限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施丽萍;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单菁瑞;我国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科技政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慈海;广东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瑞锋;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黄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协同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忠;DALI住宅照明系统的工业设计[D];浙江大学;2012年
8 李华;杭州市开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赵醒村;军事医学科技发展与群体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10 赵珍;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其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德连;;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7年04期
2 李建民;;知识产权争端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3 龚新宇,吴宏;TRIPs约束下的国际技术转移[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1期
4 江小涓;理解科技全球化——资源重组、优势集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5 胡珑瑛,唐志新;国际技术转移行为的合作博弈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段军山;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溢出效应”及对我国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7 李平;随洪光;;国际技术扩散双方的行为策略比较——关于行为时机和技术选择的博弈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8 宗永建;国外对华技术战略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年12期
9 高茜,徐蕾;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结构与知识流动过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1期
10 陈健;徐康宁;;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动因、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01期
2 安东建;国家创新体系[J];铁路技术创新;2003年03期
3 邹海蔚;构建国家创新体系[J];经营与管理;2004年11期
4 冯晓莉;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相关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5年07期
5 王经忠,赵秉岩;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职能[J];商场现代化;2005年07期
6 陈威豪;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之反思[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6期
7 刘本盛;;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7年16期
8 周文莲;周群英;;试析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及特点[J];日本研究;2007年03期
9 孙殿义;;站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高度 战略审视院地合作的需求与布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5期
10 李正风;;知识、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为民;;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童小芹;;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兼论地区的选择[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李熳;施静;刘晓春;孙宁;;学会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A];湖北省学会创新发展理论探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辉;;对跨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于景元;;国家创新体系与系统科学[A];首届中医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6 ;国家创新体系的三种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陈宏愚;;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枢纽作用的对策建议[A];湖北省学会创新发展理论探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佑龙;;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游光荣;;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张景安;;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的思考[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孔欣欣;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N];经济参考报;2006年
2 柯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N];科技日报;2007年
4 本报评论员;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N];科技日报;2008年
5 刘湛 法国阿尔图大学多元经济研究中心;创新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孙善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吕巍;深化科教体制改革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N];人民政协报;2014年
8 胡建军;“知识管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评析[N];科技日报;2007年
9 孔欣欣;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N];天津日报;2006年
10 高新军;周然委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振兴中医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盛四辈;系统论视角下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群演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张国平;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海琳;中美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李楠;借鉴美日经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D];河北大学;2008年
3 张晓波;国家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董金明;从制度与政策的视角看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5 何丽雅;国家创新体系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翔;中德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张泳;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周本红;国家创新体系生态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付柔;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10 高扬;转型与变革中的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95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95448.html